2025年10月11日-13日,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数字化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学术与标准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福州大学、福建省建筑业协会承办的“第三届智能建造专业建设与前沿技术论坛”在福建福州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国际化视野下的智能建造技术创新与专业建设”为主题,汇聚全国智能建造领域的300多位高校、企业代表和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为工程建设领域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建造专业发展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
开幕式
福州大学副校长张亚雷、福建省建筑业协会会长侯伟生、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数字化分会秘书长姜立先后致辞,均强调智能建造作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需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专业建设为支撑,加速实现“科技赋能工程、数字引领建造”的行业目标。开幕式由福州大学土木学院副院长许莉主持。
领导致辞
张亚雷副校长代表福州大学,对拨冗莅临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仁与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介绍了福州大学整体办学发展情况,并指出智能建造是破解传统建筑业效率瓶颈、推动行业转型的关键一招,是落实数字中国战略、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对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国家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将为智能建造技术创新与专业建设注入新活力。
侯伟生会长代表福建省建筑业协会,向与会专家学者、嘉宾及同仁致以诚挚欢迎与感谢。他指出,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智能建造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更是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为此,他发出倡议:呼吁深化福建建筑企业与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期待各位专家为福建智能建造发展建言献策,同时鼓励省内企业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最后,他祝愿本次论坛圆满成功,也祝各位嘉宾在闽期间交流愉快、收获丰硕。

姜立秘书长代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数字化分会,向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数字化分会与学术与标准工作委员会高度重视智能建造发展,强调智能建造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建造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已是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并表示将以科研与标准化工作助力其发展,同时联合高校推进智能建造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及教育部新工科建设。
福州大学土木学院教授、副院长许莉主持开幕式。
主题报告
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中建集团首席专家、特聘研究员叶浩文报告《智能建造技术导则(试行)》解读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孙利民报告《结构健康监测中的模型/数据联合驱动方法》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沈振江报告《智慧营造-城市与建筑的智慧服务》
香港科技大学力学与航空系教授李贻昆报告《从CMOS/MEMS传感器到AI智能体:迈向智能建造与智能制造的新范式》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数字化分会副理事长陆新征报告《“知-力”相融生成式智能设计方法与多领域工程应用》
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数字化分会秘书长姜立《以数据与AI双轮驱动建筑工业软件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
大会主旨报告上半场报告环节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数字化分会副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赵雪锋担任主持。

大会主旨报告下半场报告环节由福州大学土木学院教授,智能建造系主任关振长担任主持。
主题报告
10月12日下午,论坛同步开设“专业建设论坛”与“前沿技术论坛”两大平行会场,覆盖“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双核心议题,19位专家学者带来精彩分享。在专业建设论坛中,高校与企业代表围绕智能建造人才培养,从“科教+产教+竞教+职教”模式创新、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构建、实训基地建设等维度分享经验,为破解行业人才培养痛点提供路径;在前沿技术论坛里,专家学者聚焦多源数据运维、3D打印、AI与机器人应用、多模态大模型等领域,展示智能建造前沿技术的落地成果与创新方向。













展区
论坛现场设有由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中锐网络等多家单位打造的智能建造特色展区,进一步拓宽了与会者的交流渠道与互动空间。
项目参观
10月13日,参会代表前往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现场参观。作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重点项目,该工程总建筑面积47.99万㎡,总投资60.92亿元,建成后将形成“1机场+2高速+3轨道”的立体交通体系,实现8种交通方式“零层转换”。项目现场展示了BIM技术、智能监测、装配式施工等智能建造技术的集成应用,让参会者直观感受前沿技术在大型工程中的实践成效,为后续技术推广与项目合作提供参考样本。
第三届智能建造论坛的成功召开,对深化智能建造前沿技术研发、优化学科建设布局、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工程实践转化及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均发挥了重要助推作用。未来,全国智能建造专业建设论坛将始终坚守创新引领理念,积极响应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促进智能建造技术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构建“人才-技术-应用”联动发展格局,为我国智能建造专业迈向更高水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