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创新 引领发展 努力推进土木工程科技强国建设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打印本页】

发布日期:2012-06-28



各位理事、各位代表: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今天开幕了。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议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九届理事会。
    我受第八届理事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八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理事会成立于2002年11月,至今已有9年多了。八届理事会成立后,根据学会原有的工作基础及中国科协对学会的工作要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八届理事会的改革与发展总体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为政府和会员与广大科技人员双向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学会的组织优势和职能作用。一是牢牢把握学会的学术属性,充分发挥学会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活动,引领土木工程发展方向;二是认真落实中央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推广土木工程创新成果,加速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升我国土木工程整体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努力推动我国由土木工程大国向土木工程强国迈进;三是认真落实中央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创新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开创土木工程领域人才辈出新局面;四是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学会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进一步端正工程建设方针和指导原则,引领广大土木工程工作者优质高效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推动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五是认真落实中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指导思想,着力推进学会自身建设,不断壮大学会组织,增强学会活力,积极推进学会活动社会化国际化,进一步提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社会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八届理事会成立以来,按照理事会确定的学会改革与发展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学会自身的组织优势和职能作用,积极开展各项活动,通过学术交流、课题研究、表彰奖励、聚才荐能、国际交往、编辑出版等方式,努力推进我国土木工程科技强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学会2005年荣获了第五届中国科协国内学术交流先进学会,2007年荣获了第六届中国科协先进学会荣誉称号。
    八届理事会成立以来,学会紧紧围绕工程建设和城乡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牢牢把握学会基本属性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基本方针,努力推进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的科技进步与创新,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大力推进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着力提升我国工程建设整体水平
    八届理事会期间,正值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基本建设规模庞大。如何引领和实现土木工程建设优质、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会肩负的一项神圣使命。
    把确保工程质量作为土木工程建设根本性大事来抓。百年大计、质量为本。八届理事会成立以来,我会通过举办以提高工程质量为主题的各种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大力营造“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社会氛围,引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项目管理者,牢固树立土木工程质量安全观念和全寿命周期理念,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精神,确保在建工程坚固、耐久、安全。针对房屋建筑建设和使用中质量与安全问题、以及管理工作相对薄弱等现状,我会与中国工程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举办了房屋建筑物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从工程质量的政策与管理体制、工程监管和工程技术等角度讨论了如何提高我国工程建设质量的整体水平。联合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举办了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工程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学术交流会,邀请了该领域相关的院士和知名学者作报告,交流了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2006年、2009年和2011年分别召开了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大力推动我国工程结构技术建设水平的提高。各分会和专业委员会也以提高工程质量、完善建设市场招投标机制等为主题,多次召开学术交流活动。这些学术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各领域提高工程质量相关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为我国工程质量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进一步明确土木工程建设方针,引领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一段时期以来,工程建设领域,特别是在大型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中,追求“高、大、新、奇、特”不良倾向有所抬头,重申“坚固、耐久、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建设方针,促进我国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是土木工程领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我会与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等单位联合主办了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的发展方向工程科技论坛,组织专家对大型公共建筑的坚固性、耐久性、安全性、经济性以及设计理念与风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形成了《关于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中的问题与建议》专题报告,报送国务院,得到温总理的高度重视,亲自批复落实,曾培炎副总理专门到建设部进行调研,为建设部等五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建质[2007]1号)提供了技术政策依据。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我会与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召开了四届中国国际建筑科技大会,重申我国工程领域的建设方针,深入讨论大型公共建筑乃至土木工程领域的低碳、节能、减排等热点问题,推动工程建设领域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我会与加拿大工程师学会、香港工程师学会、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同济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了第二届工程废弃物资源化与应用研究国际会议暨第二届中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会议讨论了废弃物处理与再生利用、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理念、方法、经验和技术,推动了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理念创新与技术发展。
    大力推进工程风险研究与应用。2005年,我会与建设部质量安全司、北京市建委联合召开了全国地铁与地下工程技术风险管理研讨会,围绕地铁与地下工程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最新进展、工程应用案例、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进展等进行交流研讨。2007年我会召开了工程风险与保险论坛。2008年召开了城市地铁建设中的工程风险管理高级研讨会。2009年、2010年、2011年我会联合日本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分会,连续召开了三届中日隧道安全与风险国际研讨会。2010年,我会召开了首届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学术研讨会;同年,还召开了以“隧道技术施工、风险、防灾、安全”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年会。学会专业分会也分别召开了许多以规避工程风险为内容的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了工程风险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
    积极开展工程质量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工程质量责任保险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对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会与长安责任保险公司合作,首先在住宅小区推行工程质量责任保险的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0年我会在珠海市召开了推行工程质量责任保险、全面提升住宅小区工程质量和整体水平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了住宅工程质量责任保险试点经验,进一步推进了工程质量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
    二、在城市交通中倡导公交优先理念,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促进城市大容量快速交通事业发展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基础设施,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城市交通拥堵则是所有城市发展中都会遇到的难题。为此,八届理事会成立伊始就把城市交通问题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大力倡导“公交优先”理念,积极推动大容量城市公共交通技术发展和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在2003年,我会就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大力发展城市大容量公共快速交通的建议,得到了国务院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亲自批示落实,对促进我国“公交优先”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建立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会紧紧围绕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问题持续开展各类学术活动,特别是在推进轨道交通和巴士快速交通(BRT)技术与政策措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建设部的充分肯定。
    大力推动城市巴士快速交通(BRT)建设。我会于2003年率先在国内引入“BRT”概念,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巴士快速交通发展研讨会,就在我国城市中推广应用巴士快速交通系统的可行性、战略性和迫切性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会后发表了《昆明巴士宣言》。2004年,我会设立了中国巴士快速交通技术推广委员会,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介绍巴士快速公交应用技术,推动BRT在我国推广。2005年,我会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巴士快速交通行动大会,与会的13个城市主管副市长签署了《巴士快速交通城市联盟合作协议》。2006年,举办了中国巴士快速交通营运实践大会、中日大城市圈交通高层论坛。此后,学会每年都紧紧围绕“一个推动(推动公交优先)、三个促进(促进智能交通、环保交通、节能交通科技进步)”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BRT技术的发展。
    我会还参与完成了中国科协重大咨询课题《中国城市承载力及其危机管理研究 》及其子课题“城市交通发展及其产业政策研究”,重庆、上海等城市BRT项目的课题研究,承担了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委托的新能源课题,分别完成了《新能源客车的推广和应用》和《中山市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应用技术与运营管理研究》两个课题研究报告。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巴士快速系统的专业技术手册《巴士快速交通指南》。我会城市公交分会积极组织专家开展了大量的技术咨询工作,编写了《巴士快速交通技术运营研究》、《巴士快速交通自动导航系统》。我会还撰写了城市公交行业发展报告,举办了城市公交行业技术设备及成果展览。
    在上述学术活动的促进下,一些城市开始建设城市快速巴士公共交通,对我国“公交优先”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已有北京、常州、济南等15个城市快速巴士建成并投入运营,BRT线路总长已达400多公里。展望2015年,我国计划建成BRT线路长达1000公里。城市快速巴士交通的发展对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力促进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八届理事会成立之初,正值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的前夕,针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技术储备不充分、经验不足等问题,为了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技术的交流和推广,提高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水平,保障工程建设与运营安全,围绕城市轨道交通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和课题研究。
    2003年,我会主办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及设备国产化论坛,向有关部门提交了技术政策建议。2004年,钱伟长院士就充分发挥盾构机作用及推进我国隧道掘进机产业发展致信胡锦涛主席,胡主席作出重要批示。我会受建设部委托随即对我国盾构机产业现状展开了深入调研,并向建设部报送了《关于落实胡主席对钱伟长同志建议书的批示,进一步加大支持盾构机国产化的报告》。2005年,我会成立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推广(工作)委员会,举办了全国地铁与地下工程技术风险管理研讨会等学术会议。2006年至2011年相继举办了第一届至第五届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该论坛已成为行业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我会还成功举办了中国地铁建设40周年成果展示与发展论坛暨2009年中国(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2010中国(长春)国际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2010、2011和2012中国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CRTS China)等系列活动,大力推动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会完成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和创新体系研究与示范”的研究,首次提出了从政府监管、投融资、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全过程的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系列政策建议,形成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政策措施、系列标准规范和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丛书等重要成果,对我国轨道交通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我会还编制出版了系列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标准规范,承担了“隧道与地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机制研究”课题,编写了《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编制完成了《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管理规范》两项国家标准;受住房城乡建设部委托,编写了《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技术要点(地下工程篇)》,同时还编写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指南》、《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纲要》等学会技术文件。
    三、大力促进我国防灾减灾技术水平提高,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洪水、台风与冰雪等灾害也频繁发生,防灾减灾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致力解决的一件大事。八届理事会成立以来,我会始终将提高我国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水平作为学会工作重点来抓,为此,成立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相继召开了五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与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单位多次举办土木工程安全与防灾学术论坛,与大连理工大学等单位举办了土木工程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围绕土木工程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我会举办了2011年全国土木工程安全与防灾学术论坛, 10位院士及21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参加了学术交流,是本领域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我会会同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中国市长协会、国家减灾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体系高层论坛,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城市综合防灾与应急体系建设事业的开展。
    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会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活动,充分发挥学会专家资源优势,积极组织专家赴灾区调研考察并为抗震救灾出谋划策,会同中国工程院及时召开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系列专题研讨会,动员学会会员单位和广大科技人员参与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组织编写了《村镇建设与灾后重建技术》一书捐赠给灾区,指导灾后重建工作。2008年,荣获中国科协、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秘书长张雁同志被授予了“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此外,在城市轨道交通、隧道与地下空间、建筑结构与桥梁工程、市政工程、岩土工程、港口工程、城市燃气、防护工程等领域围绕防震、防风、防洪、防火、防雨雪冰冻灾害等主题召开了多次防灾减灾方面的学术交流会议,对土木工程各领域防灾减灾技术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8年,我会承担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条例>相关问题研究》编写任务。
    四、大力推进隧道与地下工程技术进步,有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面对隧道和地下空间建设规模大、发展速度快的情况,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倡导努力建设节能环保型隧道及地下工程。以隧道及地下工程良性、健康、有序的发展为主题,组织了一系列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总会联合隧道分会连续四年召开了四届学术年会,此外,还召开了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系列研讨会、国际地下空间学术交流大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创新技术大会、中国隧道高峰论坛国际会议、中国国际隧道工程系列研讨会、第十二届国际地下空间联合中心年会。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这些会议紧紧围绕隧道及地下工程统一规划、合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与推进应用,设备国产化与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等,开展了学术交流研讨。这些学术研讨和课题研究,为推动我国隧道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立法、促进隧道与地下空间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与技术支持。目前,我会正在承担“十二五”国家支撑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应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中的“软土地下空间开发工程安全与环境控制关键技术”课题研究任务。
    五、不断推进有利于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建设,为土木工程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与智力支持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特别强调,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八届理事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充分发挥学会人才资源优势,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努力开创土木工程领域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积极开展专家人才推荐。八届理事会成立以来,我会充分发挥专家优势,聚才荐贤,大力挖掘和举荐优秀的工程项目和工程技术人才,推进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本着求实认真、严格公正的原则,积极开展院士推荐工作,我会单独或与其他有关单位联合向中国科协推荐两院院士候选人15人,其中,陈祖煜、张在明、梁文灏、黄卫、缪昌文等5人入选中国工程院或中国科学院院士。受中国科协委托,2010年组织开展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评选推荐工作,我会推荐的4位专家均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我会还多次向中国科协推荐“光华工程奖和光华青年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以及“创新研究群体”人选,其中清华大学聂建国教授获得2012年度光华工程奖,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刘加平教授级高工获得2007年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南琪教授团队、大连理工大学李宏男教授团队分别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资助,资助金额分别为450万元与600万元。
    积极推进高层人才库建设。2009年,学会向中国科协推荐了 “中国科协高层次人才库”专家400余名,其中261名入选“中国科协高层次人才库”,是申报和入库最多的学会,获得“中国科协高层次人才库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应有关单位委托,我会还向有关部门推荐了相关专家,如向“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库”推荐土木工程专业评审专家近百名;向中国科协推荐“学科带头人”84名、“科技专家”264名。2010年,我会还推荐了两位“中国科协项目咨询专家库”专家、两位“科协优秀科技宣传人物”。此外,我会还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有关专家库、评审委员会以及有关部门、有关组织推荐各类专家近200人次。
    设立“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库”。为了进一步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举荐工作、充分发挥学会平台作用,我会把在土木工程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人才和科技骨干吸纳到学会组织中并重点关注和培养。2008年,我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建立“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库”的提案。通过各分会、专业委员会、地方学会以及单位会员推荐和严格审核,确定了450多名专家入选“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库”。创新人才库的建立,为我会发掘、凝聚、培养、举荐土木工程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积极举荐专家学者到国际组织任职。八届理事会期间,我会共推荐各类优秀人才近100人次到国际组织任职。桥梁分会原理事长项海帆院士、桥梁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葛耀君教授,先后当选国际桥协副主席;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陈祖煜院士,当选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副主席;市政工程分会秘书长白云教授,当选国际隧道与地下工程协会副主席。刘维宁等一批青年专家学者在一些国际组织中担任了执委、工作组委员等职务。
    积极开展土木工程后备人才的培养。从长远发展的需要,积极培养素质优良、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的后备人才队伍。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向土木工程青年科技工作者传授工程建设经验,让他们了解土木工程技术发展状况、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中的问题,指导土木工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正确研究方向。八届理事会以来,我会共召开各类培训近300余次,参与培训人员3万余人次。自2006年以来,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我会同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密切合作,组织公益性系列讲座,邀请土木工程领域院士、专家进行公益讲座达30多场、近6000人次参加了讲座,受到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好评。
    六、组织开展科技奖励活动,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热情,引领土木工程领域科技进步
    科技奖励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已成为我会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八届理事会以来,学会充分发挥跨部门、跨行业和专家荟萃的优势,积极组织开展表彰奖励活动,充分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引领和促进作用,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着力推动土木工程领域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
    组织开展“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评选表彰活动。为推动土木工程领域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方向,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于1999年设立了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简称“詹天佑奖”),其宗旨是表彰奖励土木工程领域在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中成绩显著的工程项目。我会始终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质量第一、少而精的原则,至今已完成了十届评选,共有276项有较高科技含量和代表性的工程建设项目获此殊荣(香港和澳门地区先后有7项工程获奖)。詹天佑奖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也与日俱增,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已经成为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奖项。获奖工程反映了我国当前土木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技术方面的最高水平和最新科技创新与应用。2008年,从第八届詹天佑奖评选开始增设了“创新集体奖”,以詹天佑奖获奖项目为依托,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予以表彰奖励。“创新集体奖”增强了科技人员团结协作精神,进一步提升了詹天佑奖的行业凝聚力。
    加大詹天佑奖获奖工程的宣传表彰力度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发挥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与引领效应。近年来,我们加大了詹天佑奖的宣传表彰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努力宣传和提升詹天佑奖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促进了获奖工程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先后在北京、郑州、广州等地召开詹天佑奖获奖工程创新技术交流报告会,每届评选后编辑出版获奖工程图集,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中央新闻媒体,中国建设报、人民铁道报、中国交通报、中国水利报等专业媒体,以及获奖工程和获奖单位所在地的地方媒体,大众传媒上深入宣传,广泛介绍获奖工程创新技术、创新成就,促进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极大提升了詹天佑奖社会知名度。
    组织开展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申报工作。2008年经科技部批准,我会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资格,成为全国首家获此资格的学会。经从詹天佑奖获奖工程中遴选,先后推荐四川九寨黄龙机场、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南京长江第二大桥等7个项目分别参加了2009年度、2010年度、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其中,“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千米级斜拉桥结构体系、设计及施工控制关键技术)”,荣获了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大跨径桥梁钢桥面铺装成套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荣获了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组织开展国际相关工程奖项的推荐申报工作。为展示我国土木工程建设成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我会与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平台的优势,将詹天佑奖获奖项目推向国际舞台。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由我会推荐参加了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2010年杰出结构大奖”评选并获奖(该项目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推荐上海卢浦大桥参加国际桥协“2009年杰出结构大奖”评选并获奖;推荐苏通大桥参加2009年国际结构混凝土协会(FIB)“杰出结构奖”评选并获奖;推荐常州快速公交线项目参加公共交通国际联会(UITP)“国际推动公共交通贡献大奖”评选并获奖。推荐上海港外高桥港区集装箱码头建设工程、四川九寨黄龙机场高填方工程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京杭运河杭州市区段改造工程等项目,参加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优秀工程建设奖”、“美国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奖”等国际奖项的评选。
    组织开展“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评选表彰活动。为营造普通百姓安居家园,引领住宅建设发展方向,从2004年开始,由学会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詹天佑奖住宅小区项目的遴选推荐工作,获奖项目授予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促进我国普通住宅建设努力达到“造价不高水平高、标准不高质量好、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的目标,努力营造普通百姓的宜居家园。目前已先后完成八届评选,共有160多个住宅小区获得表彰。每届都组织召开获奖工程技术交流会,对获奖项目进行点评和技术交流。这项活动对我国住宅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住宅建设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组织开展“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推荐评选活动。为庆祝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百年华诞以及中国近代工程建设技术先驱詹天佑先生诞辰150周年,学会于2010年8月在全国土木工程建设行业组织开展了“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推评活动。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铁道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学会专业分会、地方学会等相关单位的推荐,人民网公众网络投票,推评活动指导工作委员会审核,授予京张铁路、钱塘江大桥、人民大会堂、南京长江大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等105项工程“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称号。
    组织开展“优秀论文奖”评选表彰活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设立于1991年,旨在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中学术理论创新的积极性,不断举荐优秀学术成果。优秀论文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已先后完成了九届评选,共有185篇优秀论文获得表彰奖励。
    组织开展“高校优秀毕业生奖”评选表彰活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校优秀毕业生奖设立于1989年,旨在表彰奖励我国土木建筑工程类高校中土木工程专业品学兼优的毕业生,每年评选一届。目前已有393名学生获得表彰。
    组织开展“茅以升奖”评选工作。我会受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委托,先后组织完成了五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和青年奖的评选,五届茅以升桥梁大奖和青年奖的评选。
    七、促进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的发展壮大,全力支持学会各项工作
    我会于1993年成立了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从1993—2002年底,近十年中,基金会有了一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基金会的发展较慢,实力不强。八届理事会成立后,加强了对基金会工作的指导,从加强基金会自身建设和加大评选表彰的力度,特别是詹天佑奖的评选质量水平,影响力和社会的认可度着手,推进基金会的发展壮大。此外,基金会还大力支持学会优秀论文、优秀毕业生评选、土木工程院士专家系列讲座、香港与内地青年土木工程师冬(夏)令营、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国际组织奖项的推荐。以上工作的开展使学会及基金会的社会公信力不断提高。
    基金会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无私捐助。八届理事会成立以后,在学会的指导下,在基金理事会的领导下,在广大理事单位、学会单位会员和获奖项目建设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基金会的资产总额快速增加,为今后学会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向支持基金会工作的广大企事业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八、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学会国际地位与我国土木工程国际影响力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学会活动国际化,努力提高我会的国际地位与中国土木工程国际影响力,是八届理事会的工作目标之一。
    主办和承办国际和双边学术交流会议。八届理事会以来,我会先后主办或承办了第二届世界工程师大会、第十届国际滑坡及工程边坡会议、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年会、国际隧道与地下工程协会执委会会议、国际煤气联盟(IGU)执委会会议、中国国际建筑科技大会、中国国际隧道工程研讨会、中国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展览会暨学术交流会、海峡两岸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研讨会、海峡两岸三地混凝土技术研讨会等近百场国际和双边交流会议。这些会议,对宣传我国工程建设成就、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有针对性地组团学习考察国外土木工程新技术,接待国外团组来访。2003~2011年,我会共派出团组87个、1395人次,接待来访团组85个、1258人次。随着国际交往的逐渐增多,我会出国团组逐渐由单一的参加国际会议,向参加国际会议与考察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与交流相结合。
    此外,我会与香港工程师学会联合组织开展了内地―香港青年土建科技交流营活动,自1998年开始,每年在内地和香港轮流由两会联合举办一次“青年土木工程冬(夏)令营”,至今共举行了12届,参与人数达500余人次。自2003年起,我会受中国科协委托,每年还接待安排了香港大学土木系应届毕业生来内地实习。
    签署国际或双边合作协议,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规范持续健康发展。2003年,我会与日本国际建设技术协会商谈了续签协议和扩大交流等事宜。2004年,与加拿大土木工程学会就如何恢复可持续发展课题的研究成立了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工作组。2006年,我会与日本地盘工学会签署了合作协议,与日本国际建设技术协会续签了五年的合作协议,增补了交流内容;与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和加拿大土木工程学会就工程界可持续发展问题签署了议定书。2007年,学会与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日本国际建设技术协会、香港工程师学会续签了合作协议;与韩国隧道协会、越南土木工程学会签署了合作协议;与加拿大土木工程学会探讨和协商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交流合作,提出在全国高校推广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课程。2008年,我会与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续签了合作协议;与日本国际建设技术协会签定了新的合作协议。2009年,我会与日本土木工程学会签订抗震减灾技术交流合作备忘录;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与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岩土分会签订合作协议;燃气分会与英国燃气专业学会签署合作备忘录。2010年,我会与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就2025年土木工程未来展望签署了合作协议。这些合作协议对促进我国与有关国家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九、加强学会书刊编辑出版工作,进一步扩大国内外技术与信息交流
    加强期刊、简讯、文集、标准规范的编辑出版工作,扩大宣传、沟通信息,努力促进土木工程建设技术交流与创新发展,也是八届理事会着力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土木工程学报》是我会主办的一份土木工程领域核心期刊,是我国土木工程建设技术发展与研究成果对外宣传的窗口和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报发行量少、纯学术性文章偏多和稿件主要集中在高校等问题,我会专门研究《土木工程学报》办刊工作,找准学报定位,明确办刊方针,改革内部管理,调整文稿结构,着力提高办刊水平。从2003年1月开始,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之后又扩版,全年刊登稿件数量增加三分之一。从办刊内容上看,在继续做好科技成果和学术论文报道基础上,适当加大了刊登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研究开发和应用文章的比重,增加了报道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难度大的工程方案、设计施工创新、关键技术以及工程总结和管理经验等方面文章,增加有关技术发展水平及动态的综合评述文章,使学报注重学术性的同时,又重视工程实用性。2004年12月,我会举办了《土木工程学报》创刊50周年庆祝活动,回顾了学报50年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明确了《土木工程学报》的办刊方针和发展方向。2006年,学报再次入选美国《工程索引》核心期刊(Ei Compendex)。2008年,我会成立了《土木工程学报》杂志社有限公司,学报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2009年,为保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学报编辑部启用了“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2009年,《土木工程学报》荣获中国科协“示范精品科技期刊”称号。
此外,我会还编辑出版了专业性刊物:《现代隧道技术》、《城市公交交通》、《煤气与热力》、《防护工程》、《城市道桥与防洪》、《特种结构》,与其他单位联合出版了《岩土工程学报》、《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等11本期刊,加强技术交流。编辑出版多种简讯,主要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简报》、《公交信息快递》、《公交文摘报》、《预应力技术与工程应用》、《空间结构简讯》、《土木工程师》、《住宅信息》等,及时收集和传播土木工程领域的工程建设以及技术发展信息,介绍国外土木工程发展状况。
    组织编写了《2020年的中国工程技术发展研究》、《土木工程学科发展报告》、翻译了《2025年的土木工程——土木工程未来峰会报告》、《实现2025土木工程展望的行动纲领》等,为土木工程技术发展提供方向指导。
    编制技术指南、技术导则等技术标准,及时将土木工程领域最新科技成果、成熟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纳入指南、导则编制内容,为土木工程科技成果及早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引领土木工程领域技术进步。例如,我会与清华大学组织编写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作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技术标准出版发行。受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托组织编写了《土木工程名词(2003)》,经全国名词委员会批准公布实施。组织修订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编写出版了《自密实混凝土设计与施工指南》、《建造师考试指南》等。我会主编的《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由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作为北京市地方标准颁布实施。为了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技术的发展,我会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版了系列图书、指南和规范。我会各分会也团结众多专家,依靠集体智慧,编辑出版了大量引导学科进步的图书、文集以及技术标准。
    十、加强学会组织建设,为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八届理事会把加强学会组织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为了适应学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首先对理事会成员构成进行了调整,由原来主要由专家学者担任领导的单一结构,逐步向由建设主管部门管理人员、科研院校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特别是吸收民营企业代表加入理事会的多元结构转变。
    二是加强秘书处建设。秘书处是学会办事机构和活动中枢,学会工作能否有效运行和全面、协调、持续深入开展,与秘书处关系极大。为此,本届理事会逐步调整秘书处内部机构设置,完善秘书处职能配置,建立健全了议事决策程序,强化秘书处服务意识,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的秘书处队伍。秘书处工作人员由专职、兼职,逐步向选聘、招聘方面过渡,定岗定员、竞聘上岗,实现全员聘用制。建立了秘书长会议、部门负责人办公会议、全体会议的议事决策制度,学会秘书处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和民主。
    八届理事会秘书处是个能开拓进取、努力工作的集体,在秘书长的主持下,全体工作人员辛勤工作,成绩显著。
    三是在学会《章程》修订的基础上,对内部管理规章进行了全面修订。主要对秘书长工作手册、专业分会组织管理条例、港澳台地区及国外会员条例、团体会员条例、学生会员条例、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奖评选条例等进行了修订,使规定更加科学合理、要求更加明确具体、操作更加切实可行,逐步把学会工作的开展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
    四是逐步完善组织机构设置。根据城乡建设与土木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相继成立了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工作委员会和工程质量分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工程防火技术分会。学会专业分会由原来的13个增加到19个,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学会职能作用,壮大了学会专业队伍。
    五是密切了同地方学会的关系。2003年,召开了地方常务理事、地方学会负责人座谈会,通过交流地方学会工作经验,了解地方学会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就如何加强学会领导、争取政府职能、大力发展会员、会费收取标准、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奖的推荐与评审、总会与地方学会的沟通与合作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达成了共识,理顺了关系,密切了同地方学会的联系与合作。
    六是领导机制不断健全,组织工作不断完善。八届理事会以来,共召开了25次常务理事及理事工作会议,20次专业分会秘书长工作会议,及时掌握分会工作动态,解决学会工作中的问题和难题,作出工作部署。此外,学会还通过邮件、简报、信函等方式加强了与理事及分会秘书长的沟通。
    七是正确发挥学会职能作用,推动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八届理事会成立后,就明确了学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基本方针,即坚持学会的学术属性,进一步树立学术权威性,提高自身在土木工程界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力,积极推动学术活动多样化,努力提高活动质量和水平,注重学术与生产实践的密切结合,为广大科技人员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政府、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本着这一方针,九年来,学会平均每年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60余次,年平均参会人数近8000人次。这些学术交流活动紧紧围绕土木工程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引领我国土木工程发展方向、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为根本,为推广土木工程创新成果、提升我国土木工程整体技术与管理水平、培养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是加强学会经费管理。八届理事会成立后,学会采取各种措施筹集学会经费,并加强经费的管理,实现了学会经费的较快增加。为学会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的基础。
    这些成绩和经验的取得,离不开中国科协的领导,离不开住房城乡建设部、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的支持,离不开八届理事会各位理事、各专业分会、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蔡庆华、胡希捷、徐培福、范立础、袁驷等各位副理事长的支持。籍此,我向大家致以衷心的感谢!
    各位理事,各位代表,八届理事会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学会的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有:
    一是为广大会员提供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会目前有近10万会员。八届理事会以来,虽然我会通过大量的会议、会展、编辑出版以及公益性讲座等活动为广大会员提供了服务,通过邮件、简报、信函、网站等方式加强了与会员的沟通和联系,但总体来讲,我们为会员提供的服务还不够,提供服务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会为会员提供的服务,不仅要包括行业内的会议信息,还要提供更多的行业技术发展信息,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研究动态,要将学会办成广大土木工程技术人员的科技者之家。还要完善会员服务的方式与方法,真正将广大会员团结在学会周围。此外,学会还要加强宣传力度,一方面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切实为广大会员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二是学会的组织建设要进一步增强。目前学会部分理事的作用发挥不够,部分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作用不突出,总会与专业分会的联系和沟通也有待增强,学会与地方学会的合作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德才兼备、适应学会发展需求的秘书处职工队伍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都表明学会的组织建设要继续增强,使学会的理事、分支机构、地方学会、行业专家学者同心协力,共同推进我国土木工程科技强国建设。
    三是学会国际交流工作要进一步增强。我会代表中国参加了7个国际组织,与20多个国家的相关学术组织建立了合作或联系。学会要充分发挥这一平台,大力促进我国土木工程与国外先进技术的交流,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宣传我国土木工程科技发展成果。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管理、拓展交流渠道、更加注重交流质量与效果,促进我国土木工程强国建设。同时,学会要积极推荐既熟悉专业、又精通外语、具有较强活动能力的优秀科技人员到相关的国际组织中任职,更大地发挥我国土木工程科技人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作用。

    各位理事、各位代表:
    今年正值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成立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专家、科技工作者以及广大会员为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发展、科学事业的繁荣、创新、科技人才的成长作出了积极的重要贡献。
    “十二五”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今年五月份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体学习明确提出了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通过着力推进创新驱动,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党的十八大也将于今年召开,必将进一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土木工程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也为广大土木工程科技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身价值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一定会在新一届理事会带领下,牢牢抓住发展机遇,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推进土木工程领域的科技创新、引领土木工程的技术发展;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学会发展新路子,努力提升学会的工作质量和水平,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扎扎实实地把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谱写中国土木工程辉煌灿烂新篇章!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内 邮编:100835

Email:Master@cces.net.cn

京ICP备150565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