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土木工程国际知名专家系列讲座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在东南大学成功举办

【打印本页】

发布日期:2011-07-12

    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江苏省教育厅主办,江苏省土木工程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承办,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协办的2011年土木工程国际知名专家系列讲座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于2011年7月5日-12日在东南大学成功举办。
    结合土木工程国际知名专家系列讲座举办的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是学术交流与研究生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为了切实推动我国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建立的国际性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本次活动邀请了W. Phillip Yen 教授等12位国际知名土木工程专家就当前国际土木工程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精辟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通过聆听国际知名专家学者的专题演讲,与国际专家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能更好地了解本学科本领域国际前沿的学术方向和研究动态,丰富专业知识,开阔学术视野,拓宽科研思路,强化创新意识。

    活动具体情况如下:

系列报道(一)

    2011年土木工程国际知名专家系列讲座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于7月5号上午8:30在东南大学榴园宾馆邵馆报告厅正式开学。东南大学刘京南副书记、中国工程院吕志涛院士、江苏省建科院刘加平总经理、日本名城大学葛汉彬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张简教授、美国北卡州立大学Evans教授、美国加州理工大学NOORI教授、国际合作处史兰新处长、研究生院归柯庭部长、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吴刚教授、书记张星教授、副院长叶继红教授、副书记兼副院长陈镭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开学仪式由吴刚院长主持。刘京南书记首先致辞,介绍了东南大学及其土木工程学院的概况,指出了暑期学校的办学意义,并向出席开学典礼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及全体学员表示热烈欢迎,预祝研究生暑期学校圆满成功。接着,吕志涛院士的发言语重心长地表达了他对所有学员的殷切希望,希望同学们珍惜这次暑期学校的学习机会,多学习、多交流,取得较多收获。我会发去贺信,对举办国际性暑期学校给予充分肯定,并预祝2011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获得圆满成功。开学典礼最后,吴刚院长介绍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学生培养和吸引人才方面所做的一些努力和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并真诚邀请各位同学报考东大土木的博士研究生。
    讲座于9:00正式开始。首先由葛汉彬教授做了题为“日本钢结构抗震和损伤控制设计的研究进展”的学术讲座。葛汉彬,日本名城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城市工程科学国际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兼任日本土木学会、日本钢结构协会、日本地震工学会会员、日本土木学会国际委员会委员、日本钢结构协会钢桥性能信赖性向上研究委员会耐震设计部委员、中国《结构工程新进展国际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葛教授从结构工程的热点研究课题出发,回顾了结构工程的发展史,提出了结构工程领域当前面临的诸多挑战,重点讲述了薄壁钢结构在日本广泛应用的原因和地震作用下结构破坏的类型以及震后的修复及加固方法,并根据试验和数值分析评估结构抗震性能,最后介绍了钢桥结构抗震设计的最新进展。
    下午14:30,由张简教授作题为“桥梁地震响应评估和保护”的精彩讲座。张简,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土木工程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震工程,结构动力学和力学,重点是关于地震激励下结构系统的建模、分析及保护;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和基于模型的模拟了解桥梁和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通过结构测量开发地震响应模型和有效的结构分析程序,用创新型设备、新系统和新技术改善结构性能以及减轻地震灾害。张简教授为我们详细地阐述了在进行桥梁地震响应分析时,土-基础-结构的相互作用、混凝土柱的轴向-剪切-弯曲的相互作用以及地震作用下桥的脆性性能,并根据这一脆性性能方法,进行桥梁隔震的优化设计。

系列报道(二)

    7月6日是暑期学校开班的第二天。上午,美国加州理工大学Prof. Mohammad Noori进行了题为“An Overview of Some Strategies for Structure Health Monitoring and A Few Suggestions for Research”的精彩讲座。
    首先,Noori 教授深入浅出的论述了Structure Health Monitoring(SHM)的必要性和实行方法,从损伤识别的角度出发引出了SHM的四个基本层次(即结构损伤检测、局部损伤定位、损伤发生的水平和结构健康评价),介绍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SHM的主要发展状况,从建立有效可靠的检测策略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常用技术的分类及其不足,并说明了SHM技术在其他领域内的应用和SHM的终极目标。
    报告重点介绍了SHM的两个内容:基于小波分析(Wavelet)的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Wavelet方法基于小波分析的基本思想,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和离散小波变换两种技术和普通小波对数据奇异敏感的性质,发展出了适用于因瞬时刚度丢失引起的突然破坏、加速度响应剧烈变化情形的损伤检测和识别技术。结合ASCE SHM benchmark的研究数据,Noori教授详细介绍了小波技术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和研究成果,并给出了对基于小波分析的健康监测技术未来研究的几点建议。ANN技术为结合了传统建模技术、系统识别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统筹了三者各自的优点,适应了新的研究要求,所发展出的先进技术。基于这样的认识,Noori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一种新型的智能变参数模型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系统识别技术,其方法可以应用于结构基底被激励的损伤检测和结构非线性阶段的恢复力特性的分析研究。通过对一个三层“shear building”结构的分析,并对比小波分析方法的研究结论,证明了这种智能变参数技术能够克服传统的基本模型和非基于模型方法的特定限制以及其技术的有效性,显示出其性能并没有受到实际结构非线性和地面激励特性的影响。同时Noori教授还提出需在这一领域进行进一步研究,我们任重而道远。
    报告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进入了尾声。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学员们积极踊跃的展开讨论,Noori教授同时还向大家分享了关于热门研究课题的个人见解。Noori 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使学员们对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新进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Prof. Mohammad Noori,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兼职教授,曾担任ASME等多个技术委员会特邀编辑,曾创办并主持Uncertainty and Probabilistics委员会(隶属于ASME),担任主持或共同主持过20多场大型国际会议,并长时间担任多个世界500强企业顾问,且为Sigma Xi,Pi Tau Sigma,Chi-Epsilon,以及Sigma Mu Epsilon 成员。Prof. Mohammad Noori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力学、随机振动和结构健康监测。迄今已培养博士后及研究生计50余人,Noori 教授和由其领导的团队已发表了190余篇期刊和会议论文,并已拥有两项专利。

系列报道(三)

    7月7日为2011年土木工程国际知名专家系列讲座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开学第三天。上午8:30,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T. Matt Evans教授开始做题为“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t the Grain Scale”的精彩演讲。
    报告针对土体材料,生动翔实地论述了其颗粒微观结构对土体的力学、热的重要影响。对于一些实验室和生产实践中被引用的概念,如线性,非弹性,应力记忆和各向异性等,可以用材料的微观响应来解释。反过来,对土壤的颗粒微观结构的深入理解可以进一步改善基于材料特征的设计方式,改革既有的依赖经验或观察的设计方式。    首先,Evans教授在微观尺度上对粒状土壤的结构和力学性能做详细概述,包括Hertz接触、粒径级配、构造失效和横向应力表征等。在量化解释大体量土体的反应特性(如非线性特性)时,Evans教授采用了静力平衡、几何等基本概念进行讲解,简单易懂。接下来,Evans教授采用离散单元法(DEM)对粒状土壤结构和特性进行数值模拟。依次对力学模型、样本采集和应力-力-结构关系进行了讲解,并利用DEM方法对典型实验进行了验证。最后,Evans教授和大家分享了DEM应用的一些前沿研究成果。
    T. Matt Evans,现任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土木工程建筑和环境科学系教授,先后于1993年、2002年和2005年获得Virginia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土木工程(Geotechnical方向)硕士和博士学位,在获得研究生学位之前,还曾于Geo Syntec Consultants担任高级工程师,同时还兼任美国大学岩土工程研究委员会站长和北卡罗莱纳大学“无疆界工程师”社团的教授顾问等职。其研究方向包括:散体力学,动力岩土力学,图像处理分析,土壤连续界面,半饱和土壤力学等。Evans教授曾获2005~2006年度佐治亚理工大学George F. Sowers 杰出研究生奖,他所培养的学生在许多论文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并获得诸多奖项。
    下午,学员们在洪俊老师和乔玲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中山陵风景区。适逢卢沟桥事变纪念日,在领略金陵美景和交流感情的同时,也受到了爱国主义熏陶和洗礼。

系列报道(四)

     7月8日为2011年土木工程国际知名专家系列讲座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开学第四天。上午8:30,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李兵教授开始做题为“A perspective on the Seismic Design of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s”的精彩演讲。
    报告首先讨论了延性设计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进而指出在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了预制结构中梁、柱、节点和墙体的抗震设计方法。随后分析了预制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缺陷,结合日本建筑学会关于结构等价的设计建议等详细介绍了工程上几种不同的节点设计方法,从而保证预制框架结构有足够的延性。最后讨论了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海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结合"9.11事件"指出结构在爆炸荷载作用下性能研究的重要性。
    报告内容丰富,大量的图片有益于学员们对讲解内涵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李兵,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工学学士,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博士。李兵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研究。近来的研究方向是为政府部门和商业活动设施提供防止恐怖袭击的设计与评估,以及预制混凝土房屋和传统钢筋混土结构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试验。李兵教授近期在香港和新加坡为政府部门、开发商以及企业和国际工程公司完成了一系列关于高层建筑,风险评估和减轻恐怖袭击以及地震作用下的灾害的咨询项目。在2006年他获得了由新加坡国防部颁发的国防科技奖,该奖项是新加坡国防部旨在表彰在国防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最高奖项。
    下午,在组委会的组织下,对学员们进行了有意义的拓展训练。拓展活动项目丰富,对培养团队意识、开发思维深度和陶冶思想情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还为学员们相互了解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学员们之间的感情交流。

系列报道(五)

    7月9日为2011年土木工程国际知名专家系列讲座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开学第五天。下午2:30,吴智深教授开始做题为“Key FRP Technologies in Structural Retrofitting and Strengthening”的精彩演讲。
    报告介绍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在加固、改造土木工程结构技术中的主要应用原理和方法,并阐明了发展有效的FRP技术所面临的一些需要克服的技术困难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无论是在体外或者是内部,仅仅使用单一类型的FRP(如Carbon FRP Glass FRP Aramid FRP 和 Basalt FRP等),难以实现较完整的改善结构性能的目的;在提高和改善结构服务功能方面的限制可以通过定期改善FRP粘结的技术予以克服;采用先进的FRP复合材料,预期可以达到实现结构完整地震响应(包括损伤可控制性、良好的可修复性等)的创新;提高结构的持久性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基于上述情形和相关考量,吴教授首先对FRP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的背景做了全面生动的讲述。报告针对FRP的力学性能及研究现状,介绍了吴教授的研究团队为了提高FRP及FRP加固的结构的综合性能做了新的尝试,包括混杂FRP技术、预应力FRP技术、损伤控制的设计方法等。本次报告的重点内容为混杂FRP技术对于结构性能的全面改善。
    报告中丰富翔实的图片资料和图表数据,让同学们对FRP技术的应用有了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
    吴智深,90年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历任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后,日本名古屋大学助教,埼玉大学讲师、副教授,茨城大学副教授、教授和系主任,日本通产省工业技术院技术官(兼任)等;02年中科院杰青,03年国家杰青(海外类),05年长江学者讲座教授,09年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现任东南大学教授,校长特别助理,城市工程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等。担任国际建筑FRP学会副会长、国际结构健康监测学会常务理事,包括10种SCI期刊在内的17种刊物的主编,副主编、编委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纤维复合材料与结构、先进传感,结构健康监测,控制及智能化等;发表期刊论文300多篇(SCI收录近150篇),国际会议论文300多篇(主题和特邀报告40余篇);获日本土木学会论文奖,日本复合材料学会技术奖,国际结构健康监测人物奖等。

系列报道(六)

    7月10日为2011年土木工程国际知名专家系列讲座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开学的第六天。报告分上下午进行,共两场,主题为对土木工程材料的相关研究。
    上午8:30,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李宗津教授开始做题为“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Future of Building Materials”的精彩演讲。报告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中,李教授首先介绍了当前我国水泥和混凝土工业的发展状况,指出了水泥基材料技术包含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说明了两种材料对于社会和工程技术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他所研究的新型绝热墙面板和快速自我修复材料方面的知识。第二部分中李教授进行了进一步的讲解,详细讲述了几种高级水泥基可持续性材料技术。整个报告深入浅出,效果良好。
    李宗津,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和环境工程系教授,先后于1982、1990和1993年分别获得浙江大学学士学位、美国西北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李教授为香港材料和结构领域的注册职业工程师,并且担任5个国际期刊的编委。李教授同时为ISO/TC71、耐火混凝土协会和HKIE材料分会委员会成员以及ACI中国分会创会会长。李教授已经在水泥基材料和无损检测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早期混凝土的材料性质研究、纤维/水泥或聚合物/水泥界面的材料性质研究、混凝土中预应力钢筋腐蚀破坏、喷压技术对建筑技术的发展作用、智能传感器在桥梁监测、交通监管以及功能材料发展中的应用。
    下午2:30,来自湖南大学的史才军教授作了题为“Advances in High Performance Civil Engineering”的精彩报告。
    史教授向学员们介绍了国际上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的新进展。同时分别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和轻质混凝土的相关知识。本讲座主要介绍中国水泥和混凝土工业的现状和几种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包括:中国的水泥和混凝土的生产和使用;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分类和检测;自密实混凝土的设计、性能、测试方法和应用;轻质超高强混凝土的设计、性能和应用;自保温模板体系的特性和应用;水泥基自修复防渗漏材料的制备、特性和应用。
    报告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课后同学们对史教授的报告报以热烈的掌声。
    史才军,现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湖南省特聘专家、湖南大学985工程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刊《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副主编, Elsevier著名学术期刊《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和<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及中国硅酸盐学会的《硅酸盐学报》编委。他已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英文著作5部,合编英文国际会议论文集3本,组织和主持了3个国际学术会议及3次专题研讨会,2001年当选为国际能源研究会成员,2007年当选为美国混凝土学会成员。

系列报道(七)

    7月11日是2011年土木工程国际知名专家系列讲座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开班的第七天。
    上午8:00~10:00,首先由来自日本神户学院的Prof. Tadanobu Sato带来今天的第一讲,题为“Method to Simulate Design Earthquake Motions”。讲座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基于傅里叶变换和地震随机仿真模型的仿真方法;应用弹性体应力波理论和弹性动力学方法以及相似原理导出简化准则;弹性范围内地震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地震影响下频谱的仿真设计;对未来发展的一些讨论。地震的结构设计需要利用所观察的振动形式,根据振幅和频谱的随机模型和弹性体的动力学特性,建立经验仿真模型,并利用非线性结构设计方法对考虑了地震影响的反应谱予以设计。Prof. Tadanobu Sato详细地论述了以下内容:利用傅里叶变换、傅里叶逆变换和对响应函数进行插值的方法,可以通过有限个关于时间的余弦函数表示出任意时刻的响应函数,进而实现对振幅和相位进行仿真分析的目的;根据弹性动力学原理和弹性波理论,利用经验Green函数的仿真方法和相似性原理,可以根据观察到的局部地震信号对难以观测到的整体地震信号进行仿真分析;应用反应谱(response spectra)和屈服强度需求频谱(yield strength demand spectum)可以对结构地震响应设计进行校核; 利用给定的初始傅里叶振幅和一个仿真样本相谱,计算出加速度响应谱,并且介绍了根据日本铁路规范得到的加速度谱的计算结果,介绍了Kobe Record和Kushiro Record;基于对单一信号源的假定,通过定义GDT(group delay time),避免了直接建立相谱模型的困难,并利用Mayer Wavelet得出平均GDT的偏差,介绍了GDT的应用方法;针对非线性设计,介绍了应用反应谱和屈服强度需求频谱相应的地震设计方法。
     Prof. Tadanobu Sato的讲座信息量大,线索清晰,思路明确,言简意深。
     Tadanobu Sato,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退休资深教授,现为神户学院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兼职教授。现任日本铁路设施抗震设计标准委员会(日本国土交通部)委员长,阪神高速技术委员,日本天然气协会管道可靠性及修复领域主席等。1991年获日本土木学会论文奖,2003年获日本地基工学会功劳章,2005年获IASSAR颁发的Senior Research Prize奖,2006年获日本经济产业部奖章。主要研究领域为岩土工程、抗震设计、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和结构健康监测等。至今已发表论文405篇,著作6本。
    上午10:00~12:00,由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Zhong You教授带来第二讲,题为“Motion Structures—Deployable Assemblies of Mechanisms”。
    首先,You教授介绍了根据展开的过程不同区分出的两种类型的可展结构,即:第一类为在几何变换过程中结构的应变能变化的可变形结构;第二类本质上是机构,但可展需要通过一个或许多个精心设计的内部机构加以实现。本次报告主要针对可动结构,介绍了有两种可动结构的拼接方法。大多数结构工程师倾向于采用少数或更多的与电子方式同步运动的运动体的概念,然而,当可动结构为了达到打包小且操作简单的目的时,这种方法效果并不好。另一种选择是选择已知的机构作为基本建造单位,把基本单位用保留每个机构自由度的方式拼接起来。在过去的几年中,You教授和他的学生用上述后一种方法创造了许多的新的可动结构。在本次报告中,You教授和同学们分享了相关经验。在报告中提到的几乎所有的可动结构是基本机构由一个自由度的平面或空间的单一铰连接组成的。
    You教授的报告内容非常新颖,学员们获益匪浅。   
    Zhong You,剑桥大学博士,现担任牛津大学工程科学系副教授。曾荣获多种奖项,包括2000 年在土木工程方面曾获詹姆斯瓦特奖章,2003年获医学创新奖提名及2006年在国际学术期刊《结构工程进展》撰写的文章获最佳论文奖等;同时,还曾应邀参加2005年英国皇家学会夏季科技览,2006年的白金汉宫科学日展览及2007年印度孟买的科技大会等;曾任系学术委员会员、MAGDALEN学院院士财政和基金委员会委员、人事委员会委员、牛津大学毕业终考和初考考官。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IMechE Proceedings Part C)的编委;皇家协会杂志(Proceeding 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Mechatronics等多种国际顶级刊物审稿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Tan Chin Tuan visiting fellow,英国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基金会评审团成员,2007-2009,2009-2011年间被聘为大连理工大学的海天学者。You教授的研究领域为可展结构,折纸结构(做折纸模型并探索其在结构中的应用)以及为使手术损伤最小的可折叠结构。他的研究工作包括各种可展结构,有以下几个方面。(a)用机构理论设计、分析建造大型可展的装配结构;(b)用突变理论分析可展的刚性拼装结构在运动中的奇异和分叉;(c)折纸模式,刚性折纸模型作为能量吸收结构的应用;(d)可展的医疗器械以达到最小的外科手术损伤。You教授作为这些领域的先锋人物,在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午2:30~5:30,由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Yufei Wu教授带来今天的第三讲,题为“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Safer Use of FRP in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首先,Wu教授介绍了FRP应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两个基本方法:一、通过外部粘结方式(EB-FRP)对既有结构物进行修复、加固和改造;二、在建造新的结构时,作为预应力钢筋的替代品。对于第一种方法,最关键的问题是FRP的剥离;对于第二种方法,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是FRP材料的脆性性质将会降低结构的延性性质。然后,针对上述问题,Wu教授详细介绍了两种新的技术及其发展原理,并分析了二者的力学机理和适用效能。第一种技术称为“受压屈服”,即使构件在塑性铰的位置产生压缩屈曲变形,从而在不需要增加受拉预应力构件的延性性能的前提下,便可以大幅地提高传统混凝土构件的延性性能。第二种是为了解决EB-FRP容易剥离的问题,所研究出的被称之为Hybrid bonded FRP(HB-FRP)的新技术,即一种简单的机械拴扣系统,利用其所产生的摩擦力,可以使粘结力相对于依赖混凝土抗拉的传统方法提高数倍以上。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的解决EB-FRP剥离的问题,适用于需要大幅提高结构强度的情形。此外,Wu教授还介绍了一种最新的纳米处理技术——“Surface Nanocrystallization Technology”,详细说明了这种技术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这同样是Wu教授参与研究出的用于解决EB-FRP剥离问题的最新技术。
    Wu教授的讲述条理清晰,内容生动。学员们的兴趣浓厚,提出了很多高水平的问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Yufei Wu,现为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先后于1983年和1986年获得浙江大学商学士学位和理学硕士学位,于1994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硕士学位,并于2002年获得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博士学位。作为一个工程管理人员和中国、新加坡以及澳大利亚一些工程咨询公司(MIPENZ, MIEAust, CPEng)的设计团队领导者,有着十多年的建筑工程生产实践经验。Wu教授于2004年受聘于香港城市大学任职,主要研究范围包括:结构工程,混凝土结构,复合材料,FRP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和结构修复。Wu教授出版有约100本科技专著,包括一本专题著作、50篇SCI检索论文。此外,Wu教授现任IIFC理事会成员。

系列报道(八)

    7月12日是2011年土木工程国际知名专家系列讲座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开班的最后一天,在上午进行的最后一场讲座结束之后,下午分组进行了暑期学校毕业考试,并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
    上午8:30-11:30,由美国联邦公路署抗震研究所主任 W. Phillip Yen教授带来题为“The Challenges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from Natural Hazards ”的精彩讲座。
    首先,Prof. Yen说明了道路基础对公共交通和运输的重要性,而自然灾害对交通基础有着显著的影响,以至于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严重地损害道路基础。虽然像诸如2008汶川地震、2010智利地震和2011日本地震这样的重大自然灾害并不会经常发生,但是与人为灾害不同的是,自然灾害影响范围大,因此会有相当数目的高速公路和桥梁同时遭受损害,从而危害更多的生命。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越来越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断地对交通基础设施构成越来越显著的影响。Prof. Yen指出,在这种条件下,对基础设施在灾害威胁下所面临的危险及脆弱点的识别和灾害防备就显得尤为重要。Prof. Yen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了论述:一、对以往和近期一些自然灾害的进行讨论,包括地震勘测、火山喷发和洪水灾害等;二、自然灾害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危害和基础设施的脆弱点;三、缓和自然灾害对基础设施(包含桥梁等)影响方面的研究现状;四、对灾害消减的措施和观点的未来研究趋势提出了展望。
整个报告内容翔实,思路清晰,学员们收获很多。
    W. Phillip Yen,现任美国联邦公路署抗震研究所主任。Yen教授先后于1988年和1992年取得美国Virginia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和土木工程及应用力学专业硕士学位。Yen教授从事桥梁工程领域25年多,他在包括抗震设计和改造以及性能测试在内的高速公路建筑抗震研究发挥着领衔作用。近来,他主要致力于以下方面的研究:高速公路桥梁的多重灾害设计;高速桥梁的抗震细部设计;以及高速公路基础系统的地震适应性研究。Yen教授曾获美国联邦公路局(FHWA)“The Engineer of the Year 2000”称号,获得1999年工程卓越奖,美国抗震工程最高奖项,和2009年度美国运输部联邦公路管理处颁发的卓越成就奖。
    下午2:00~4:30开始,学员们分四个小组进行了本次暑期学校的毕业考试。5:00,2011年土木工程国际知名专家系列讲座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毕业典礼在榴园宾馆邵馆多功能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暑期学校部分讲座专家和暑期学校举办方相关领导出席本次典礼。
    毕业典礼由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叶继红教授主持。首先,分别由潘金龙教授、舒赣平教授、徐赵东教授和刘钊教授对本次暑期学校毕业考试做重要汇报,他们分别对毕业考试发表了精彩的见解,并表达了学员们在本次暑期学校的收获和感想以及所提出的一些中肯的建议。我会李丹主任致辞,肯定了本次暑期学校所取得的预期效果和意义,对为本次暑期学校成功举办的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和授课专家表达了感谢,并传达了自己对暑期学校和学员们的祝愿。刘松玉院长表达了自己对此次暑期学校的认可和关注,就一些具体方面谈了自己的深刻见解。吴刚院长首先对学员们圆满毕业表示祝贺,并对学员们提出了几点希望:希望大家能够对暑期学校予以宣传,以扩大暑期学校的影响;希望学员们能够继续持续的相互交流,培养校友情谊。吴刚院长还介绍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一些政策,对把暑期学校发展成全国土木领域品牌暑期学校表示了期望和决心。此外,吴刚院长还表达了对我会的诚挚感谢,对学员们致以真诚祝福。大会最后,诸位教授为毕业考试通过的学员们颁发了毕业证书。
    毕业典礼持续一个小时,典礼隆重简约,在一片和谐氛围下,毕业典礼顺利结束,为本次暑期学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版权所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内 邮编:100835

Email:Master@cces.net.cn

京ICP备150565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