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理事长在第九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及技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打印本页】

发布日期:2010-08-19

 ----------积极推进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技术又好又快发展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第九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在古都洛阳召开,我代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对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光临大会的海峡两岸及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从1999年至2009年,海峡两岸隧道研讨会先后在太原、台北、成都、济南、台北、昆明、大连、台北举办了八届,参会的专家、学者达1448人。其中,大陆816人,台湾632人,交流论文910篇,这不仅促进了海峡在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方面的学术与技术交流,也促进了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事业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海峡两岸的隧道专家、学者、科技人员不畏艰辛,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敢于创新,在隧道和地下工程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的成绩,武汉长江隧道、南京长江隧道、崇明岛隧桥工程、南水北调的穿黄河工程、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台湾雪山隧道等工程的顺利建成,都说明了两岸隧道建设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我国的隧道和地下工程在施工技术上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两岸的隧道建设规模目前已经处于世界第一位。截止 2009年12月,两岸运营的铁路隧道已达8900座,总长度约6000公里,其中10公里以上隧道18座,长度276公里;在建铁路隧道约2500座,长度约4600公里,其中特长隧道有75座,长度约1075公里。我国已建成通车公路隧道6139座,3942公里,其中:特长隧道190座、821公里。另外,大陆有28个城市地铁正在建设,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南京、深圳等6个城市运营里程已达985公里,到2015年,全国将有2400公里轨道交通投入运营。此外,还有水利、矿山等每年完成1000多公里隧道。
    虽然我们在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们还是要清醒地看到,中国虽然已是隧道大国,但还不是隧道科技强国,在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如何解决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何建设节能型、环保型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某些关键技术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有些关键设备还需要引进;隧道及地下工程科技与管理人才数量还不能满足快速建设实际需要;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管理工作与信息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等。
    本世纪是中国地下空间作为资源加以大力开发利用的世纪,也是隧道和地下工程大发展的世纪。在中国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隧道和地下工程建设将向高难度发展,建设技术标准要求也将更高。中国的隧道和地下工程科技人员要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促进中国隧道工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加强对节能型、环保型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的研究,积极推进节能、环保技术的工程应用,以确保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良性健康有序发展。
    二、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加强隧道及地下工程科技创新,全面提升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水平,把坚固、耐久、安全放在建设方针的首位。
    三、提高整体装备水平,加快关键设备的开发,提高设备的国产化水平,降低建造成本,促进隧道和地下工程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推广应用。
    四、加快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科技人才培养,完善科技人才的保障体系。要把培养和造就人才列为工作的重点内容,要加强技术交流、技术培训、技术服务,要把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中国自主创新的先进技术用于建设实践。
    五、大力提高隧道及地下工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工作和信息化建设水平。要借鉴国内成功经验以及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与安全意识,对隧道及地下空间开发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事故风险进行预测、评估,规避与防范风险,减少事故损失。
    我希望海峡两岸隧道界专家、学者针对现阶段我们存在的问题,好好切磋、积极商讨、认真研究,早日解决存在的问题,将我国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又好又快地推向前进。本次会议必将为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内 邮编:100835

Email:Master@cces.net.cn

京ICP备150565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