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同道合,力促工程技术进步;联手服务,谋取建设事业发展——纪念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成立三十周年

【打印本页】

发布日期:2009-04-07

 •郭   陕   云•
    公元1979年的2月27日,在地处四川峨眉的西南交通大学校园内,以刘圣化校长为首的多名国内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学者按照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统一部署发起成立了隧道工程学会并组成了第一届理事会。紧接着于2月28日~3月5日召开了主题为“中国隧道工程发展”的首次学术研讨会,200多人济济一堂,宣读、交流科技论文上百篇,气氛热烈,盛况空前,从此开始了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学界携手同进、共谋发展的崭新局面。同年,隧道工程学会代表国家加入国际隧道协会(ITA),为成员国之一。1982年,原隧道工程学会改名为隧道与地下工程学会,1987年,应学会管理工作的需要,又改名为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
    为便于学术交流,隧道学会成立初期下设施工机械化、喷锚支护、隧道力学、地下铁道、隧道防排水5个学组,1986年根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指示将学组改为专业委员会。以后随着分会组织规模不断地壮大和专业学术领域的拓宽,到2005年已发展为施工、隧道设计与教育、地下铁道、地下空间、隧道防水排水 、新设备新材料应用技术 、风险管理 、隧道掘进机(盾构、TBM)等八个专业委员会 。
    至今,三十年过去了,可堪回首,这三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辉煌的非凡时期,也是国家基本建设事业大发展的时期。同时,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也有了飞速的进步和巨大的成就。其中,学会的作用功不可没。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为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做了大量地、卓有成效的工作,也为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到2008年年底,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性学术、技术交流、研讨年会共计进行过15次,出版发行论文集15册,每册汇集论文都在百篇以上;分会所属各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交流、研讨会已有40多次,一般规模在百人左右,并汇集、编印了大量的学术和技术专著;分会还多次联合国内一些相关行业的学术组织和机构单位共同举办学术、技术研讨或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累计次参加过分会或各专业委员会的研讨、交流、培训和参观访问活动的达上万人次;分会率团代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参加国际隧道协会(ITA)举办的世界隧道大会计有13次之多,最近几年中国代表团已成为除举办国外的最大团队,2007年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的世界隧道大会,中国团队达八十多人;自1993年起,分会就开始了与台湾隧道及地下工程界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此基础上于1998年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委员会和台湾方隧道协会共同协商定期在海峡两岸举办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迄今已成功举办7届,规模大都在200人左右;此外分会还组织了与日本、法国、英国等隧道及地下工程学界的多次技术交流活动,2007年在昆明与韩国隧道协会签订了双方学术与技术合作协议。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编辑、出版的双月期刊《现代隧道技术》同时也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的会刊,始由原铁科院西南研究所于1964年创刊的《隧道译丛》、《世界隧道》和1980年创刊的《隧道及地下工程》集合发展而来,已列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科技核心期刊。《现代隧道技术》已出版了323期,刊物反映了国内外隧道及地下工程学术、技术进展水平,在业内影响很大,已成为国内土木工程学界和技术人员的重要读物之一。1998年以前,分会的年会论文集大部分是由会刊编辑部单册另行印刷的,自2000年起,年会论文集经政府部门批准得以《现代隧道技术》增刊的形式出版发行,进一步提高了年会学术与技术交流、研讨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在各个历史时期,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的活动总是结合国家基本建设形势、任务、方针政策和行业需要进行的。如1983年12月在广东乐昌举行的第三届年会,其主题为岩石隧道机械化施工,会议观摩点是大瑶山铁路隧道施工现场。大瑶山铁路隧道建设的技术进步在国内有着里程碑式的划时代意义,该会对提高国内山岭隧道建设水平的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又如第七届年会,1992年5月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城市地铁和地下工程施工,大会参观点是北京地铁西单站工地和高碑店污水处理工程。此时正是国内各大城市地铁建设高潮兴起之初,年会向国人彰示了地铁工程技术的应用、创新和成就,对国内地铁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再如,2008年11月在广州举行的第15届年会,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13届年会联合召开。应最近几年来国内水下隧道发展状况和今后我国水下隧道兴建的需求,主题定为水下隧道工程技术发展,并邀请国际隧道协会执委成员和有关专家参加,使得大会学术交流的范围、视野和层面大大提高。大会参观工地选在广深港铁路狮子洋水下盾构隧道和广州珠江下沉埋公路隧道。我们相信通过这次大会的学术、技术交流和研讨,会对我国水下隧道工程技术进步带来较大的影响,为国家将要进行的众多水下隧道工程增添技术保证。
    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除定期举行的学术、技术交流活动外,还多次以学会名义或指派学会骨干专家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服务于国家的发展事业。如数次参与福建省相关部门和单位举办的台海通道论证会,参加国家建设部组织的“5.12”四川大地震对城市轨道交通的震害调研等。分会把为各级政府基本建设部门及事业单位提供重点工程实施方案论证和工程技术咨询当作必行职责,全力以赴。如京广铁路复线的长大隧道工程,虎门跨海工程方案,上海延安东路越江隧道工程,天生桥水电站输水隧道工程,北京、南京的地铁工程,西康铁路秦岭隧道工程,厦门东通道的设计、施工方案,武汉长江水下隧道工程,等等。针对国家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分会专家积极参与政府部门调查研究和决策论证,提交合理化建议及意见。如大力发展城市地下公共交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把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运用和技术水平提高到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最大限度地减轻人类建设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建设规划要立足长远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建议;重视隧道施工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引进和研制盾构、掘进机和隧道工程专用设备,尽快实现长大隧道施工系列化生产线,减轻隧道工人劳动强度、洞内工作环境达标和提高工程质量的意见,等等。这些建议和意见已被政府决策部门所采纳,有的正在实施过程中,有的已看到明显的收效。
    在这三十年里,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成就和发展速度是世人瞩目的。已投入运营的各类隧道、隧洞的数量及里程为世界各国之最,正在进行的隧道、隧洞及地下工程的建设规模和速度,也是世界第一。其工程技术水平比较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了划时代的进步。从工程方法来说,最为突出的是“新奥法”的引入、运用、推广和普及,并结合传统的“矿山法”针对不同的工程对象形成了国家、部门和企业三大系统的工法。隧道及地下工程设计、施工面貌有了根本性的变化。长达14.25㎞的大瑶山双线铁路隧道的建成就是新技术运用的典型实例。此后,我国在特长、特大和特殊地质隧道、隧洞及地下工程建造上每每获捷,技术方面已经相当成熟。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为行业技术进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如利用世界隧道大会和国际间技术交流活动多次组织业内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外出参观学习;每届年会上新技术运用、总结和推广的内容都占有突出的位置和较大的比重;多次举办包括新奥法在内的新技术学习班或研讨会,等等。
    近些年来,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的手段和装备水平也有着显著的提高。在勘测设计方面较为突出的有地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航测、遥感、物探、高性能地质钻机、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新技术的运用;在施工机具和器材方面,历史上沿用的钻爆方法已今非昔比,其主要标志是形成了较强能力的隧道施工生产线。如多功能的液压钻孔凿岩台车、有轨及无轨装运系统、喷射混凝土支护系统、泵送混凝土模板台车衬砌系统、塑料导爆管起爆系统、乳化岩石炸药,等等。盾构机、硬岩掘进机的引进、使用和研制开发,开始了国内软土隧道、水下隧道以及特长隧道施工的新局面,标志着我国隧道及隧洞施工水平进入了现代化的时期;在隧道及地下工程状态评定和监控量测方面,广泛使用了技术性能较高的传感、测试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全站仪的使用实现了洞内无尺量测且保证了监测数据的可靠性。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在介绍、推广工程建设新技术的同时,也是工程建设新工艺、新器材和先进设备的倡导者,分会的骨干成员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各种工作场合都为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能力和质量水平的提高而奋力地工作着。
    在我们回顾总结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成立三十年以来工作成绩和国家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事业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在憧憬这个有着光明前景的伟大事业的美好未来。世人共知,隧道及地下工程以开辟地下通道和利用地下空间为目的,比较其它常用的工程手段,它有着安全可靠、经济便利、环保节土的独特优势,所以引起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并被广泛采用。由此,我们可以说,加强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研究,使之更好地为国家基本建设服务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当前国家正处在大发展时期,基本建设任务宏伟艰巨,在交通物流、市政环保、水利水电、矿产开发、资源存储、人防战备等重大建设项目中,隧道、隧洞及各种类型的地下工程往往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处于关键控制地位。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作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属下的行业学会,担负着为国家基本建设事业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及专家学者提供技术联络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有着神圣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我国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虽已取得骄人的成就,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仍相差甚远。如高山、重丘区的公路、铁路,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江河流域的水电开发,市政地下设施及交通,海峡、海湾的水下通道,等等,有许多关系着国计民生、永续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在即。隧道及地下工程在这些重大建设项目中位置突出,工程规模空前,技术难度很高,就目前我们能够达到的工程技术水平来衡量,如要高标准地完成这些任务,还不能说有十足的把握。比较世界各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运用和发展的状况,我们现在还只是建设规模上的大国,算不上是真正的技术强国,仅有少数项目或个别指标能够跻身诸国前列而已。因此,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应该能够适应和满足国家基本建设任务的需要,并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的进步和发展涉及社会经济中诸多行业,其中专业技术承担着产业链条的重要角色。当前,需要我们去研究、攻克的技术问题可以说是林林总总、十分复杂,但是可以概括为几个主要的综合方面,如地质预探预报、设计理论方法、超长隧道施工、特殊地质处理、灾害预防救治、生态环境保护等。研究和攻克这些国家急需的重大工程技术课题意义非凡,且时不待我。在力促工程技术进步、谋取建设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坚信,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仍将不辱使命、一如既往地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成就。让我们继续共同努力奋斗吧,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附录1:分会历届理事会组成
第一届理事会(1979年3月~1986年4月)
理事长:刘圣化
副理事长:纪云生 曹志道 刘大椿 李景源 钱焕奎 张梦勋 周相略 高渠清傅清谈 项鸿才
秘书长:高渠清
理事:刘圣化 纪云生 曹志道  刘大椿  李景沆 钱焕奎 张梦勋 周相略 高渠清
傅清谈 项鸿才 王圣培 王明弘 王泽洲  田先明  刘延海 孙致远 肖绍统 
何风友 张仁寿 张镇镐 沈儒鸿 周翼青  赵连甲  赵家橝 傅冰骏 董道临 
奚景岳 宋慧之 郭宗彦 朱敬民 许志仁  梁武韬  王津生 宁  乾 殷之书 
梁炯玺 张  清 王建宇 王振信 孙  钧  狄武陵 高伯阳 潘昌实 秦淞君 
梁作景 金  峰 郑颍人
挂靠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第二届理事会(1986年3月~1990年9月)
理事长:刘圣化
副理事长:高渠清 王振信 钱焕奎 汪学斌 林伯冼
秘书长:刘启琛
理事:张弥 王建宇 侯学渊 潘昌实 梁炯均 陈宗梁 缪垂祖 吴维 金峰 赵启儒 李树昌 李丰 梁洪彪 高伯扬 朱敬民 邝国能 孙钧 钱达仁 马骊骅 郑颖人 梁武韬 许志仁 李庆鑫 李忠信 刘敦悫 段振西 严克强 梁作景 蒋寿山 董飞云 汪钟德 周相略 童林旭 陈纪伦 秦松君 滕兆民 方平德 李全怡 狄武林 殷之书 张一直 施仲衡 陈康正 宋昌明 沈大元 徐文焕 胡振瀛 崔玖江 周启明 关宝树 景诗庭(共51名)。
挂靠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第三届理事会(1990年9月~1994年10月)
理事长:高渠清
常务副理事长:周启明
秘书长:范文田
副秘书长:张弥 韩昌浩
理事:王永年 王建宇 王振信 王梦恕 史维汾 刘克武 刘建航 刘启琛 关宝树 许振元 江定洋 孙钧 孙景玉 沈大元 汪学斌 汪仲德 李铎  李庆鑫 李忠信 李树昌 李鼎向 张弥 张清 张一直 张有天 张易谦 何益寿 陈纪伦 陈宝梁 陈康正 陆万象 狄武陵 范文田 范仲兴 郑颖人 林伯冼 金峰 季良杰 吴维 周相略 周启明 施仲衡 赵启儒 胡家发 胡振瀛 段振西 侯学源 高尔洋 高伯扬 高渠清 夏正中 徐桢祥 钱达仁 钱焕奎 秦松君 崔玖江 梁作景 梁洪彪 童林旭 谢敬通 董飞云 蒋寿山 程骁 程良奎 韩玉华 景诗庭 潘志良 潘昌实 潘厚德 滕兆民 (共70名)
挂靠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第四届理事会(1994年10月~1998年10月)
理事长:轩辕啸雯
副理事长:王建宇 陈宗梁 杨林德 姚一飞 范文田 施仲衡
秘书长:秦松君
副秘书长:陈唯一 严金秀
常务理事:王建宇 李志青 张弥 轩辕啸雯 陈宗梁 郑颖人 范文田 杨林德 姚一飞 施仲衡 秦松君 童林旭 程骁 蒋树屏
理事:王永年 王建宇 王昌寰 王俊峰 王梦恕 石礼安 吕和林 任侠 史维汾 刘克武 刘国琦 关宝树 朱光仪 朱经祥 朱镜方 孙景玉 沈子钧 沈秀芳 宋元鹏 李 铎 李庆鑫 李志青 李明祥 李忠信 李鼎向 闫莫明 张弥 张清 张畲 张乃基 张易谦 轩辕啸雯 严金秀 吴维 吴聚元 余业眺 何益寿 陈平 陈宗梁 陈纪伦 陈韶章 陈唯一 郑颖人 范文田 范仲兴 林振球 林培源 杨仁杰 杨林德 罗济章 周仁恩 周启明 季良杰 施仲衡 赵启儒 赵国平 姚一飞 胡振瀛 侯学渊 高尔洋 高伯扬 莫文卿 徐桢祥 秦凇君 梁文灏 景诗庭 屠树根 彭长生 童林旭 董云飞 程骁 程良奎 蒋龙祥 蒋树屏 潘明德(共75)
名誉理事长:高渠清(原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
名誉理事:孙钧(原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王振信(原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钱焕奎(原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刘启琛(原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潘昌实(原第三届理事会隧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汪学斌(原第三届理事会地下铁道专业委员会主任)
崔玖江(原第三届理事会隧道防排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金峰(原第三届理事会地下铁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挂靠单位: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第五届理事会(1998年10月~2002年10月)
理事长:轩辕啸雯
副理事长:王建宇 杨林德 王梦恕 陈韶章 程骁 蒋树屏 何益寿
秘书长:陈唯一
副秘书长:严金秀 刘维宁
常务理事:轩辕啸雯 王建宇 杨林德 王梦恕 陈韶章 程骁 蒋树屏 何益寿 李新 郭守忠 刘维宁 郑颖人 吕和林 陈唯一 梅志荣 刘国琦 林振球
理事:(按姓氏笔划为序)
王良 王七斤 王在仁 王守仁 王连欣 王建宇 王梦恕 王策民 史凤华 叶银龙 乔春生 刘国琦 刘维宁 吕强 吕和林 朱飚 朱永全 朱光仪 朱建明 朱建春 许子文 严金秀 何益寿 佘才高 吴维 宋二祥 张梅 张畲 张乃基 张丛界 张秀丽 张家识 李新 李光强 李忠信 李明祥 李哓平 杜文库 杨我清 杨建宏 杨林德 沈秀芳 沈德耀 肖明 陈志强 陈唯一 陈湘生 陈韶章 周宇 周顺华 林志科 林振球 郑道访 郑颖人 侯学渊 施大震 胡万毅 胡振瀛 徐复安 徐桢祥 索晓明 耿佩诗 袁建新 郭守忠 钱七虎 高波 高杨 梁波 梁文灏 梅志荣 彭立敏 焦永达 程骁 程良奎 蒋龙祥 蒋树屏 谢正光 窦铁生 雷升祥 蔡秀科 轩辕啸雯(共81名)
名誉理事:陈宗梁(原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姚一飞(原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施仲衡(原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范文田(原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秦凇君(原第四届理事会秘书长长)
李志青(原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张弥(原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童林旭(原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挂靠单位: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第六届理事会(2002年10月~2006年11月)
理事长:郭陕云
副理事长:王梦恕 陈韶章 何益寿 蒋树屏 梅志荣
秘书长:万姜林
副秘书长:刘维宁 严金秀
常务理事:郭陕云 王梦恕 钱七虎 郑颖人 陈韶章 王建宇 朱合华 刘维宁 吕和林 程骁 蒋树屏 陈唯一 梅志荣 何益寿 万姜林 况勇 张梅 杨多根 余波(改为王良)
理事:(按姓氏笔画为序)
万姜林 王华牢 王建宇 王绍贵 王梦恕 王策民 乐贵平 叶阳升 叶均良 叶银龙 白廷辉 刘辉 刘世杰 刘庚权 刘艳青 刘维宁 吕强 吕和林 孙来成 孙仲权 朱丹 朱飚 朱永全 朱光仪 朱合华 朱建明 许和平 阴可 严金秀 何川 何海源 何益寿 余波 况勇 宋二祥 张梅 张焰 张乃基 张丕届 张西灵 李平 李永利 李志厚 李文京 李养平 李洪奇 李淞泉 杜嘉俊 杨多根 杨秀仁 沈秀芳 沈德耀 肖明 肖中平 陈卫东 陈唯一 陈湘生 陈韶章 周宇 周兴旺 周顺华 孟繁超 林志科 郑颖人 施大震 柳建国 贺少辉 赵勇 徐干成 索晓明 耿佩诗 贾华强 郭陕云 郭福安 郭信君 钱七虎 高扬 高波 袁雪戡 常艄东 梁文灏 梁波 梅志荣 黄武 彭立敏 彭泽瑞 程骁 葛秀全 蒋树屏 谢正理 窦铁生 雷军 蔡秀科(共93名)
名誉理事长:轩辕啸雯
名誉理事:李新 杨林德 郭守忠 刘国琦 林振球
挂靠单位: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

第七届理事会(2006年11月~)
理 事 长:郭陕云
副理事长:王梦恕 陈韶章 蒋树屏 梅志荣 朱合华 刘维宁
秘书长:周振国
副秘书长:严金秀 谭忠盛
常务理事:
郭陕云 王梦恕 陈韶章 蒋树屏 梅志荣 朱合华 刘维宁 周振国 严金秀 谭忠盛 王建宇 吕和林 陈唯一 况  勇 黄  武 王  良 沈秀芳 陈  建 黄宏伟 杨秀仁 白  云 朱  丹 
张先锋 李志厚 陈  彬  张春生 罗富荣 钱征宇 高  扬 和孙文 张  梅 彭立敏 万姜林 谢正理 赵  勇  马  栋 王绍贵 宋二祥 郭书太 张先锋 李志厚 陈  彬  张春生 罗富荣 钱征宇 高  扬 和孙文 张  梅 彭立敏 万姜林 谢正理 赵  勇  
理  事(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文其 马  栋 马文田 马青春 万姜林 丰兴桥 文  珂 王  良 王广钟 王华牢 王建宇 王建军 王爱平 王绍贵 王清明 王梦恕 孔  恒 仇文革 白廷辉 史海欧 叶阳升 叶均良 白  云 卢清国 冯丘陵 许和平 许健赋 朱  丹 朱光仪 朱合华 朱永全 朱建明 刘  东 刘学山 刘  赪 刘庚权 刘招伟 刘世杰 刘维宁 刘元雪 刘洪洲 刘艳青 刘新荣 严金秀 严松宏 吕和林 李开言 李昌宁 李汶京 李养平 李志厚 任文祥 仲建华 孙来成 宋二祥 宋国侠 陈卫东 陈太为 陈  建 陈  涛 陈  彬 陈唯一 陈湘生 陈建勋 陈韶章 吴全中 吴焕通 何  川 阳军生 佘才高 阴  可 苏彦鸿 肖  明 罗富荣 况  勇 张  炜 张  梅 张东省 张春生 张丕界 张金柱 张先锋 张彦禄 沈秀芳 沈德耀 周兴旺 周文海 周顺华 周振国 杨秀仁 杨彦民 赵  勇 赵其华 和孙文 林志科 林家祥 陆  明 施佑生 贺少辉 俞兆强 柳建国 宫志群 祝景寰 钱征宇 徐干成 索晓明 梁  波 郭书太 郭冬生 郭陕云 贾华强 高  扬 高  波 黄  武 黄  舰黄宏伟 谢正理 梅志荣 曹文宏 彭立敏 蒋树屏 窦铁生 谭忠盛 谭跃虎 魏家君
名誉理事长:轩辕啸雯
名誉理事:程  骁 杨多根 袁雪戡
名誉理事、高级顾问:钱七虎 郑颖人 梁文灏 施仲衡 孙  钧 杨林德 何益寿
高级顾问:周丰峻
挂靠单位: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

  附录2:  分会历届年会简介
第一届
    1979 年2 月27 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学会在四川峨眉西南交通大学成立,并于2 月28 日至3 月5 日召开第1次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铁路、水利、交通、石油、商业、铁道兵、基建工程兵、人防建设、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等10多个部门的60 多个单位近100人。会上协商推选出理事38 人,组成了隧道学会第一届理事会。西南交大校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刘圣化任理事长,西南交大教授高渠清任秘书长。为了便于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暂设施工机械化、锚喷支护、隧道力学、地下铁道、隧道防排水等5个学组。

第二届
    1981 年6 月25 日-7 月1 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学会第2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在上海举行。会议还组织参观了上海市黄浦江水底隧道等地下工程,并征求了对黄浦江第2 条越江隧道方案的意见。

第三届
    1983 年12 月1-7 日隧道工程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学会第3届年会在广东乐昌召开。会议围绕“岩石隧道机械化施工”这一主题,听取了大瑶山隧道设计、施工等项专题报告,然后按隧道学会学组分组进行学术交流,代表们还参观了大瑶山隧道施工现场。学会理事会商定新成立“隧道工程目录”和“通风、卫生和环境保护”2 个学组,并对“隧道学会”名称变更及增补理事进行了表决。

第四届
    1986 年4 月9-16 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工程委员会隧道学组、西部地区9 省(区)铁道学会联合组织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学术讨论会在贵阳举行。会议安排的学术活动有论文报告及专题学术讨论,还组织代表赴天生桥水电站参观美国罗宾斯10.8m全断面隧洞掘进机施工实况。会议期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还召开了第4 届年会,本次会议规模约300人,论文约120篇。会议选举产生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

第五届
    1988 年10 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5届年会暨第七次地下铁道学术交流会在南京举行,主题为“南京地铁的规划与设计”,约298人参加,论文100篇。为了扩大年会学术交流的影响,经学会理事长扩大会议决定,从本届年会起选编出版论文集。

第六届
    1990 年9 月3-7日国际隧协第16届年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6届年会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举行。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以“隧道与地下工程的现状和未来”为主题的国际学术报告会,与会的国外代表有来自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 余人,国内代表有200 多个部门和单位派出的350 余人。报告会共宣读了60 篇论文,会议文集共收编了180余篇论文,用英文分3卷出版。

第七届
    1992 年5 月14 日-17 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7 届年会暨北京西单地铁车站工程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并参观了西单地铁车站和高碑店污水处理工程参观等,参加人数453人,论文120篇。

第八届
    1994 年10 月10 日-14 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8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在洛阳举行。学术讨论会以“山岭隧道修建技术”为主题,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参加人员约450人,论文108篇。并参观了新龙门双线铁路隧道施工现场。会议选举产生了学会的第四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增设了学术、咨询、青年等工作委员会。


第九届
    1996 年10 月13-16 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9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学术讨论会以“中国城市地下工程技术发展”为主题,并参观了北京地铁复八线工程和天外天地下商场等施工现场。参加会议人员约250人,论文集共收入论文86篇。与会代表认为隧道和地下工程将在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第十届
    1998 年10 月17-21 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10 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与铁路隧道和地下工程科技信息中心举办的第9届隧道和地下工程科技动态报告会在西安联合召开。会议主题是“走向21 世纪的隧道和地下工程”。铁道部副部长蔡庆华、陕西省常务副省长贾治邦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了话。中国台湾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参观了秦岭铁路隧道线TBM施工现场。参加会议人员约450人,我国台湾省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论文集共刊登了130篇论文。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改选了各工作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的主人和副主任。会议展示了80 年代以来中国铁路隧道和地下工程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讨论了国内外隧道和地下工程修建技术及发展方向。

第十一届
    2000 年10 月28 日~ 11 月 1 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 11 届年会在成都召开。会议由四川省交通厅高速公路管理局、公路规划勘察设计院和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主题是:西部开发与公路隧道工程。来自铁路、交通等部委和科研院校专家学者、教授,以及施工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等 230 多人参加了大会,参展厂商 15 家。会前出版的论文集选登了 101 篇论文。学术交流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孙钧,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分别以 “ 地铁隧道盾构掘进施工市区的环境土工安全技术标准及其变形与沉降控制 ” 和 “21 世纪隧道及地下工程需要思考的问题 ” 为题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来自施工第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也分别以 “ 秦岭隧道工程 ” 、 “ 引黄入晋工程 ” 、 “ 琼洲海峡海底隧道工程 ” 、 “ 二郎山隧道工程 ” 等为题作了大会发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好评。本次会议借鉴国际会议的形式,发言与提问讨论相结合,学术气氛浓厚,讨论问题非常热烈。会后参展商介绍了许多新产品,与会代表参观了二郎山公路隧道。

第十二届
    2002 年 10 月 13 日至 15 日在重庆召开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二届年会,来自中国、中国香港与台湾、日本、瑞士、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200 多个单位的 420 名专家、学者和工程师参加了会议。本届年会主题是“ 21 世纪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会议的主要议程有大会专题学术报告,分组技术交流研讨,参观考察现场和试验设施,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以及分会理事会换届选举等内容。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滕西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颖人、铁道部渝怀铁路总指挥部总工程师李才儒、分会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程骁等 7 位知名专家,分别在大会上作了有关重庆市交通规划建设、 TBM 施工技术、软土盾构施工计算机技术管理系统、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方法、上海市轨道交通施工新技术、渝怀铁路建设情况以及高压岩溶富水隧道施工技术等方面的专题报告。本届年会收录学术论文 108 篇,以《现代隧道技术》增刊方式结集出版。鉴于分会第五届理事会任期届满,年会期间还进行了理事会换届工作。

第十三届
    2004 年 11 月 27 日至 29 日,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与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全国各地参会代表近 400 人,共有 150 余篇论文入选年会论文集,作为《现代隧道技术》专刊公开发表。会议主题: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新发展;会议承办单位: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市城建集团公司。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谭庆琏、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理事长郭陕云分别代表学会作了大会报告,总结了过去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与现状,指出我国应当在地下空间规划立法、环境保护、建设管理和施工机械设备及材料国产化等方面加强工作的发展方向。王梦恕院士:地下水封岩洞油库是储存油品的最好型式;施仲衡院士:依靠科技创新建成轨道交通;卢耀如院士:地下空间开拓与地质——生态环境;周丰峻院士:地铁工程和地下空间开发中规划与技术若干问题。

第十四届
    2006年11 月8 日-10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与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暨茅以升诞辰110 周年大会在同济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各高校院所、相关企业代表以及日本、台湾等专家、学者351 人参加会议。跨江跨海隧道关键技术、盾构机械、隧道工程的风险管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热点议题。为期3 天的会期中,代表们纷纷就各自关心的内容讲演、讨教。而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宝刀不老,其锋难当”的郑颖人院士的《地下工程安全系数及海底隧道计算》和顾金才院士的《岩土工程抗爆结构模型试验装置及其工程应用》;郭陕云理事长的《隧道施工技术方案及方法遴选之我见》;而日本学者樱井春辅的《从隧道现场测量学到的经验》以其突出工程现场的特点深深吸引了与会人员……大会组织者从提交的论文中优中选优157 篇汇聚、编辑出版了论文集,在《现代隧道工程技术增刊》上发表。同期还召开了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七届理事大会,会议还选举产生了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七届理事会。会议选举出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郭陕云先生继续担任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朱合华先生、国际隧道协会执委、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刘维宁先生增选为副理事长,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周振国先生当选为秘书长。

第十五届年会
    2008 年11 月20-21 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五届年会在广州召开,由广州市市政园林局和广州市地铁公司承办。来自大陆、台湾、香港地区以及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丹麦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350 多人参会。会议以我国和国际水下隧道工程技术的发展为主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谭庆琏、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冉申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理事长郭陕云、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主席)马丁.奈特斯等出席了开幕式分别致辞。大会共交流包括王梦恕院士的《隧道设计原则及要点》和郑颖人院士的《岩石隧道围岩稳定分析与强度参数的配套》等学术报告33 篇。大会组织者从提交的论文中择优选取了97 篇论文编辑出版了论文集,并在《现代隧道工程技术》增刊上发表。同期举行了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ITA)2008 年执委会会议,共有包括我国代表白云在内的13 名ITA 执委参会。22 日晚ITA 执委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中铁隧道集团领导举行了座谈会。
                                      (以上附录资料提供者:常翔、王彬)

 

版权所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内 邮编:100835

Email:Master@cces.net.cn

京ICP备150565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