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郭允冲在第九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 开幕式上的致辞

【打印本页】

发布日期:2016-11-04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各位代表:

大家好!

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住建厅共同举办的第九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今天在合肥开幕了,我代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对莅临大会的专家学者和代表表示欢迎!

近年来全球地震相对活跃,气象地质灾害频发。近10年来,我国灾害经济损失约占同年财政总收入的20%左右,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1000亿元,受灾影响很严重,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防震减灾的任务很艰巨,平均每年发生205级以上地震,未来10-30年是新的地震高发期。如何提升我国工程结构的防震减灾能力,努力减少灾害损失,是大家的艰巨任务,也需要各位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探讨。

为了交流防震减灾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促进防震减灾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进步,推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自2004以来先后主办了八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次研讨会以“防震减灾的新技术、新进展、新应用”为主题,邀请全国防震减灾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和学者作主题报告,举行防震减灾工程领域的学术刊物、防震减灾技术和产品展示,这为与会专家、代表的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本次会议共收到投稿论文426篇,其中《土木工程学报》正刊和增刊收录55篇,论文集收录121篇,涵盖了震害调查与分析、震害预测预警和工程地震;地震地面运动与场地影响、地质灾害防治和地下工程抗震;构件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震后评估与加固改造;结构体系抗震试验、动力分析和设计理论;结构减震、隔震和减振技术,可恢复结构等。本次会议将是一次专家云集、高水平、高质量的大型学术会议,论文稿件、参会人数、企业参展等规模均超过了以往历届。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尤为重要。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防震减灾工作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坚持防震减灾工作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为此,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学习《防震减灾法》。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是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涉及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新建建筑的勘察设计施工、老旧建筑的抗震加固和恢复重建等多项工作内容。防震减灾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工程技术人员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学习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的各项工作。

二是要贯彻《防震减灾法》,健全和落实城乡建设抗震防灾管理制度。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各地要结合《防震减灾法》的实施,深入贯彻、严格执行《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严格执行规范标准,确保新建建筑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确保新建工程质量安全。我们的新建建筑设防基本要求是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多年实践证明,只要严格按照设防要求勘察、设计、施工,就基本可以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发生问题的大都是没有严格遵守设防标准要求。因此,新建建筑要严格按照设防要求勘察、设计、施工,这非常重要。

三是要加强既有工程结构的抗震鉴定与抗震加固的研究。抗震加固是提高现有工程抗震性能的重要措施。对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或者重要纪念意义的建设工程,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建设工程,加强抗震性能鉴定与抗震加固措施的研究,认真做好抗震加固工作,提高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确保既有建筑的质量安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唐山大地震以前的建筑的设防标准普遍不高,唐山地震以后,普遍进行了抗震加固。但有的没有加固,有的加固标准不高。因此,既有建筑抗震性能的鉴定和抗震加固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四是要强化城镇抗震防灾规划和乡村防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要把城镇抗震防灾规划和乡村防灾规划纳入城乡规划一并实施。要通过规划的实施,切实提高城乡综合抗震防灾能力。

五是要加强城乡统筹,积极提高农村村镇建设抗震防灾能力。长期以来,农村房屋特别是农民住房抗震设防一直是薄弱环节。要积极开展农村住房实用抗震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努力推广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经济适用、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住房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切实提高农村住房的质量安全,尽最大努力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祝本届大会圆满成功!对东道主合肥工业大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内 邮编:100835

Email:Master@cces.net.cn

京ICP备150565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