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过去在绿色低碳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近日,《中国政协杂志》刊发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易军署名文章《全力推进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就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建言资政。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产业规模大,就业人数多,产业链长,一大批“高大精深尖特”的建筑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有力支撑了城乡现代化,也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
成都首个“近零碳建筑”:兴隆湖畔的中建滨湖设计总部。布满绿植 87%功能房能够达到自然采光标准,通过低碳建筑技术的采用,年减少碳排放约1027吨。(视觉中国/图)
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消耗了大量能源,产生大量碳排放。据《2023中国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碳排放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23.5亿吨标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4.7%;碳排放总量为50.1亿吨,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47.1%。尽管过去建筑业在绿色低碳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建筑业降耗减碳任务艰巨复杂,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国家碳中和目标的完成。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建筑业绿色低碳减排目标和路线图,构建统一的碳排放标准体系,明确建筑业碳核查的边界和范围,加快出台建筑业强制性减碳政策;推动建筑业向能碳双控转型,探索建筑碳排放总量控制和强度控制的双管控模式;加强新建建筑节能降碳管理,加强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系统规划,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明确新建星级绿色建筑和既有老旧建筑绿色化改造与降耗减碳标准和时间表。
二是变革建筑业生产组织方式。大力推广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咨询,通过市场机制的方式,整合各方责任主体,按碳中和的总体目标,倒排时间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全覆盖,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智能建造和绿色建造;对绿色低碳做得好的优秀企业给予长期财政补贴或低息贷款,鼓励一批标杆企业带头走在前面;将能源审计、信息披露等市场机制纳入考核范围,探索建立建筑碳排放、能耗配额与交易制度,推动建筑业自主碳交易。
三是建立绿色产品许可制度。对新建建筑、既有建筑改造以及建材等产品达到节能降碳标准的发放绿色使用许可证;加快推进绿色建材等产品的评价认证和推广应用,总承包企业要按照绿色星级建筑标准,采购绿色建材、绿色机电、绿色装备及碳足迹较低的产品,形成对建筑上下游企业的倒逼机制。
四是培育发展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技术、新材料等新科技,布局建筑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升建筑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围绕建筑业节能减碳、能源替代、循环利用、绿色低碳材料、碳捕获与碳封存等关键技术进行技术攻关,加强建筑光伏一体化、光储直柔、建筑垃圾处置与利用、智能物联网等应用推广;健全绿色低碳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才走向工程项目一线,培育一批绿色低碳复合型人才、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
五是推动绿色生活方式进入千家万户。绿色低碳惠及千万家,千万家也必须参与,否则不可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任务。建立家庭购买使用绿色产品的价格优惠、补贴激励机制,提高居民自主选择绿色住宅、绿色建材、绿色家电等的积极性;积极引导推动家庭和个人节水、节电、节气等绿色生活方式,激发全社会共建绿色低碳社区、低碳家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