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记者从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获悉,首都圈地震预警系统经过近1年半的建设,目前已建成并于当日投入运行,将为首都圈民众和地铁、化工等重大工程提供地震预警服务。
首都圈是以国家首都城市为核心形成的都市圈,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也中国东部地震多发区之一,1976年唐山地震就发生在这一区域。此次系统覆盖了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沧州、大同等首都圈区域13万平方公里范围。当首都圈及周边区域发生地震时,预警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7秒内为民众和重大工程发出警报,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
据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暾介绍,首都圈地震预警系统应用了该所自主研发的ICL地震预警技术。该技术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来自中国地震局等国内外专家的支持下研发的,经过大量汶川余震检验而逐渐完善与成熟,形成了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预警技术。
据公开资料显示,在2000年后中国地震专家一直在研究构建首都圈地震预警系统。中国地震局也计划在首都圈和兰州地区构建地震预警示范系统,有地震专家在2013年曾表示希望在5年内实现包括首都圈等4区域建成预警系统。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有15个省市开始应用ICL地震预警技术建设地震预警系统,覆盖区域近100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南北地震带、郯庐地震带等。其所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经成功预警包括芦山7级强震等破坏性地震,并通过手机、电视、微博和专用接收终端等发布预警信息。目前,首都圈中的一些学校、社区、科普馆已经应用了地震预警信息。
地震预警是指地震在震中发生时,破坏性地震波到达预警目标前,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灾难到来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警报的技术。研究表明,如果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如果为10秒,人员伤亡比减少39%。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