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搜狐焦点网发起的“建筑改变中国系列论坛--解读超高层建筑”在搜狐网络大厦12层大演播室举办。我们诚邀各位建筑设计领域专家莅临现场,并参与嘉宾对话,为广大网友深入解读超层建筑的设计要点,以及其对一个区域和城市的影响和促进等.
【主持人】:各位搜狐焦点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的主题是解读超高层建筑,前几天微博上东方之门”大秋裤”这个话题特别热,再之前宋丹丹骂潘石屹也一度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今天我们有请在座的各位建筑设计领域的专家来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对于这类在现在城市进程过程当中的超高,以及特别稀奇古怪建筑的看法,新奇特是不是也代表一种高层建筑的趋势?
【杨振宇】:其实现在有很多的评论像主持人所说的一样,我觉得从很某一面来讲是一个好事,不管是贬义也好,大众愿意参与到这个评论当中,对建筑业也好城市发展也好都是非常好的事情。虽然它有一些负面的评论,但是我觉得建筑师或者城市建设者可以多一点娱乐精神,不用特别严肃对待娱乐上的评价。超高层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一个技术上面的概念,顾名思义它的高度超过普通高层建筑的一个建筑,这在一九七几年联合国的超高层会议上面国际的超高层会议上给了一个定义,超过40层建筑高度超过一百米的建筑定义为超高层建筑,而且超高层的定义在各个国家也有不同。日本把超高层规定60米以上就是超高层建筑,美国是500英尺大概152米是超高层建筑,中国按《民用建筑通则》按100米算的,大体是这样的情况。
【李欣】: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是娱乐问题,其实挺好。这说明国内的经济发展,我们有能力把房子盖得更高,而且提高利用效率,而且也是一种张扬和外显我们国家实力的一种标志,纵观工业革命一百多年来,每个国家都在走,中国也避免不了。娱乐并没有坏处,给大家创造一些谈资,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技术问题归技术问题,审美问题归审美问题,现在更多的我们是把它给异化了。其实网友也不是对超高层有意见而是反映了我们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不是一个技术问题
【余为群】:对于超高层建筑本身来讲,我个人认为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而且多面向的问题,之所以引起这么多人的注意,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超高层事实上在文化史上面来讲是一个很著名的通天塔的神话。从《圣经》创世纪开始的通天塔的神话事实上告诉我们超高层建筑本身就象征着人类的一种自信,要与天比高的自信,这种自信看到通天塔也反映了人类的骄傲自大惟我独尊,这是文化层面上。这样一个文化层面反映到当代的超高层建筑的兴起,通常对于领导者而言是对于一个形象打造,中国这30年多年来事实上很努力的把中国迈入一个开发国家之林,中国的领导者不管在政治或者经济上的领导者,他的印象当中美国作为当代的首强,美国的象征是曼哈顿林立的高塔,中国领导者异化等于一个高耸于天的地标性建筑往往象征了现代化的城市形象,这就是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出现超高层建筑。在经济上来讲,超高层建筑之所以能够出现,因为那个城市的某个区位比如曼哈顿的地价已经高昂到一定地步,通过超高层来展现它的地价的高端性。超高层建筑在城市里面具有一个无法回避的视觉性,等于它就在那边,不像一般的办公建筑如果高度不是太高的话,你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可是超高层建筑本身既然如同杨老师刚才定义的,它本身的高度绝对是在一百米以上甚至于高达三四百米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地标建筑就耸在那边,根本无法回避。做得好了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形象,做得不好就是眼中钉肉中刺,打开窗子根本无法回避就是得看得到它,这是为什么当代的市民这么关心这些地标建筑的原因,我打开窗子它就在外面,如果让我不满意的时候,我事实上天天看到它。这是那么多人为什么在调侃,调侃归调侃,我们当然能够理解,这种情况在将近一百多年前已经发生了,巴黎铁塔、埃菲尔铁塔刚兴建的时候也是一堆人骂得要死,最后还是让它成为巴黎的骄傲。今天来讲我们回过头来看苏州的东方之门事件就如同杨老师跟李老师提到的,它本身是一个多面向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象征了市民对于公共建筑的一种关怀,超高层建筑一定是公共建筑,不管它的功能如何,它到后来一定是成为公共关心而且公共参与的一种建筑,本身来讲“大裤衩”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争议从头到尾没有让公众参与过,今天东方之门事实上它的甄选过程可能也缺乏一个公众性的沟通,才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我们要大声疾呼的是,以后这类地标性的建筑不能因为它的土地所有者或者它的产业所有者是私企,你就听任。任何这种超高层它在开发过程当中应该适当的向公众展现征求公众的一些意见,进行反馈。为什么?因为既然是超高层,事实上就无法回避它的公共性。
【主持人】:余老师也提到了我第二个想问的问题,在这些越来越多新奇的建筑被批准,盖起来之后才民众发现原来它是这么造型的一个建筑。到底这类奇特的建筑它的审批或者决定权由谁来界定,比如我拿了一块地想盖找一个新锐设计师大胆设计出来就能盖出来,立意的取舍点在哪儿?
【杨振宇】:建筑这么多年来影响其建设很重要的两个因素,一个是权力一个是经济,有钱有权决定这些东西。设计师仅仅从设计师的角度会发一些牢骚说我们虽然在设计,其实我们没有参与到最终的结果上面,这是以往不太好的情况。随着时代的进步,包括不止是建设行业,其它的一些行业都不断受到一些公众的监督,所以在建设上面肯定也有这方面的问题。我们有很多项目都要求招投标,并且很多项目要求有几个方案或者几个结论的评比,要经过专家评审,要经过决策部门的评审,最后公众的评审,最后再出来一个结果。我个人觉得慢慢会越来越好。
【李欣】:任何一个项目如果说公共建筑的话,它的独立性还有土地取得立项到规划方案到最后的设计实施施工都是合理合法的,因为这么大体量的建筑,程序上一定是满足的,而且规范合规的。如果从流程合法性上来说,有瑕疵,但是不会有本质的错误。盖出来体现谁的意志,就跟孩子生出来像谁一样代表谁,公众的意见换句话说如果你这边做一件事情如果谁的意见都听,那有可能这件事情做不成,或者做出来的东西什么都不是。哪怕是自己盖一个小房子,体现的是谁的意志?是实施者,出钱有权人的意志,我自己盖房子我有权决定盖成什么样,使用功能、定位、面对的市场等等我要对它负责任,也就是说开发商或者使用者、投资者投资人对它负责任,他们的关注度实际是最重要的。好看不好看是审美问题,仅仅是审美问题。但是这个房子盖成什么样,有什么功能,有什么回报,这肯定是开发商发展商,如果政府用的话,政府机关来考虑,全民参与几乎不可能。
【余为群】:我声明一下,我说全民沟通,参与的话最后决定权还是在开发商,可是必须要沟通,你没有早点让别人参与给点意见反馈。
【李欣】:沟通是类似知会还是听取意见?
【主持人】:比如苏州这个,大家说跟苏州整个城市气质不符,也有这种评论……
【余为群】:这个争议早点出来总比最后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才说要好。
【李欣】:我觉得他是被妖魔化,就跟埃菲尔铁塔一样,当年认为是钢铁的怪物,包括贝聿铭做的小剑塔也被认为是不伦不类,时间可以证明,我不是说咱们苏州之门一定是好的,这种沟通知会是要有的,要全民投票是做不到的。而且这种公共建筑肯定是用文化建筑来阐释必然体现它的权力,建筑就是一种权力,不管各国的任何一个建筑都是体现了要么就是从古代来说王朝帝国、城邦到现在金钱、权力包括个人的喜好,全都是跟这个有关,必然是一个权力的象征。第二,一定是功能至上的,爱的可能功能排第二位第三位,但是功能不会跌出前三位的。
【主持人】:对于一味的追求高、追求新、追求奇特,会不会真真正正带来一些区域效应或者经济效益?
【李欣】:它盖这个楼肯定有初步的考虑,哪怕这个考虑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但是肯定达到现在的目的,就算只是要高就是要独特,我觉得也就够了。就跟埃菲尔铁塔用不用盖到接近一千多米,我没有必要?权力的象征和世界第一的象征,就跟各个省都在盖超高层,而且有一个统计,有可能过两三年世界前十位的高层中国几乎占到绝大多数。中国各个省会级城市和阿拉伯这种迪拜这类有钱的地方,那反映什么,肯定是权力和金钱地位的象征,它的实力的象征,跟文化相关。从建筑文化角度去阐述的话,是一个必然现象,不是应该不应该或者好不好,就应该存在,因为这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余为群】:我解释一下刚才那个问题,一般来讲任何一个超高层要报批通过的话,通常要经过一连串非常烦琐的超越一般建筑的过程。首先一定要在整个城市的规划,包含城市设计上面去选择一个适当的点位,因为这个点位通常是一个门户型或者地标型的或者轴线交叉的部位,它才可以构成选择这样的一个超高层空间构图的理由,所以通常在城市设计上必须有它的理由。第二,城市设计理由另一方面也影射了政治领导者所期待的一个所谓的城市形象的展现理由,这个理由通常周边近空凸现它的天际线,通常为了营造一个城市的天际线的端点或者顶点来营造的,所以在审批过程当中首先会从城市设计的观念通过审批。第二,经济上开发商的理由,开发商必须基于这块土地的价值具有相当程度的价值,开发价值所谓的空间效益上面去做一个分析,这个空间效益通常基于垂直城市的概念。超高层建筑因为高到一定地步,它事实上就是一个垂直性城市,而且通常是综合体,包括办公、居住、商业跟一连串的综合体,形成一个垂直城市的感觉,如同刚才杨老师所说的在于功能上面必须形成一个有效的组合,能够提供开发商在经济上有一个适当的回收,因为它的超高因为它的地标赋予这栋建筑非凡的形象价值,这种非凡的形象价值也就是所谓的品牌价值,不管纽约的帝国大厦还是双子塔,还有台北的101、迪拜塔,是当地惟我独尊的制高点,所以这样一个制高点也赋予经济开发商的价值。我刚才所说的必须在前期最好有一个社会上的知会跟沟通,可以把它的意见做一个适当的反馈,反馈不见得开发商要全盘接受,可是至少可以形成公共沟通上的缓和缓冲来减少社会的冲击。另外,文化形象上来讲,通常会通过这样一个沟通让它凝聚成一个城市的大家向心力的象征,在一连串的报批当中,报批过程当中还有很重要的技术上的层面,一个是局部气侯物理环境,所谓的风,超高层建筑通常会造成掀裙风,把裙子掀起来,贝聿铭大师在波士顿的汉考特大厦也是这样,事实上,我上次看武汉中心的时候就预测说这个地方绝对会有掀裙风,在大厦的底端没有通过适当的群楼或者树冠处理这个风,从拂面吹过来的风打到这个大楼会形成往上的气流。以后在任何超高层大厦底层往往会莫名其妙出现很强的上升气流的风,这种风对当地局部气侯是不利的。另外包括日照,很重要的是交通上的冲击,超高层建筑在审批过程当中非常重视交通冲击。这么高的建筑这么多的人车不断因进出出,这个交通怎么解决。通常联合开发结合地铁,世贸底下刚好是地铁站,绝大部分不通过地面交通而是通过地下交通做衔接。审批当中特别重视一个是物理环境的冲击,交通的冲击,气侯的冲击,这个是审批的重中之重。
【李欣】:城市的决策者在做一个城市设计之前要有一个总体规划,有定位分区然后才到城市规划设计,我的城市是功能性的,这个地方放什么样的建筑,规划的空位要定好,如果出现无序的问题,社会配套性的问题等等很多,如果这方面有了之后,公众的视线就不会感觉到又一个怪物出来了,因为之前更前置的沟通是特别需要的。比如CBD东扩做了若干版国际招标包括跟市民的宣传,盖出多高的建筑来老百姓不会觉得非常跳,更关注的是什么样的问题,这样再经过提前的知会让大家知道有一个什么样的建筑,大约有什么样的功能是什么样,也是开发商的定位宣传。从这个角度来说化解这个问题,对于现在出来的新奇特怪建筑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太快了,由于权力的需要经济的需要,前面的工作没做,我就要出高层出效果,很多是一把手项目,必然有不和谐的现象出现。不一定不合理,但是会造成你没有前面这些事情,前面这些流程里面,那么肯定不可想,造成娱乐化妖魔化,从乐观看这也是社会发展必然的一个插曲而已。
【杨振宇】:这个话题我们讨论的大家有很多共同的观念,刚才余老师提到我们为什么给它定义为公共建筑,就是因为它有功功的属性,并不是它的功能上的公共,而是它在城市当中的位置,它的城市形象,首先它体现的是城市的意志,代表的是一个区域甚至是一个城市的高度,所以大家有参与的一种欲望。大家有参与的欲望,其实本身也是它的价值的一种体现。我们经常说为什么说它的价值,它的形象价值、商业价值,它的价值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体现在大家对它的关注度上,大家认可它关注它或者有些大家非议他,像现在的明星经常搞一些绯闻出出镜,大家知道就有它的价值。至于公众的那部分,这肯定是合理合法的,我们都是按照正规的程序在走,这肯定没问题。公众的部分,大家多一些沟通,不管前期中期还是后面,大家参与的越多,大家对于它的关注度越高,这本身可以成为品牌的一个推广方式。
【主持人】:刚才聊到很多,世界各地前期包括跟城市结合做得比较好的超高层的代表有没有?
【余为群】:帝国大厦。你会发现帝国大厦现在不是最高的建筑,可是对于纽约人来讲,它永远是纽约的一个象征,它甚至超越世贸中心的象征。我们设计超高层的时候不仅仅从结构、功能各方面,很重要的还有一个造型,因为它无可避免是非常显眼的地标建筑,这个造型我强调应该是优雅的造型不是新奇特怪的造型,优雅的造型能够展现当代的品位当代的思潮,大家一般能够接受的,而不是新奇特怪,新奇特怪满足少数人的品位尤其少数领导人拍脑袋出来的东西往往会引起比较大的抗拒。当然我们无可否认,少数设计师天才设计师他领先这个时代所推出的东西来讲的话,也可能会有,但是北京“大裤衩”不具备这个条件,重庆的人人大厦也不具这个条件,这些属于图象识的建筑,比较好的超高层建筑通常它的造型相对来讲有一个公认的优雅和美感的,这一点我必须要说出来。帝国大厦象征上世纪新古典的品位,这种品位适当的表现跟整个城市的记忆是同步的,超高层建筑有一个特征,常常是一个正式的传奇,城市有了超高层建筑加上某些传说某些传奇的时候,可以形成一个城市无法替代的记忆。你可以看几部电影,《金时蒙》很早的爱情电影,一九四五十年代的爱情电影,它赋予了帝国大厦一个凄美的爱情传说,使得帝国大厦更具人性,不再是商业办公建筑,这样一个爱情故事绵延到八九十年代,《西雅图夜未眠》把帝国大厦作为男女主角相会的地方,通过这几部电影形成了帝国大厦更具人性的层面。现在看迪拜塔第一个反应是《第四极》,本身你会发现这些大厦是通过某些故事某些情境形成它的一个城市传奇,这样一个城市传奇再结合大家都能够接受的造型来说我觉得可能是我们营造超高层大厦设计时所必须注意的。
另外就专业角度来看东方之门,坦白说东方之门有点冤枉,因为它的玻璃帷幕墙还没有挂上去,现在看起来会觉得特像秋裤。事实上那个建筑采用的是虚实动作的手法,主体部分玻璃幕墙包起来,中间勾勒出塔状的形状。当玻璃帷幕墙挂上去会顺眼一点,这是专业上面的看法。
【李欣】:高层建筑结合文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技术手段的发展,不光是建筑,还有管理技术,还有使用设备的配套技术,穿堂风的问题,交通问题,都可以用技术问题仿真模拟避免。这些解决之后形成一个很完整的高层建筑群,不管曼哈顿包括芝加哥等等,跟它的工业革命都是有关系的,国外的建筑学流派是有思想的,至少是思想的发源地。到了中国来看,超高层是一个舶来品,我们用的是它的形,而没有它的实,我们需要这种形象来代表中国的发展,没有深刻的思想和文化的基础你运动式去做这种CBD做标志性的地标,做所谓的门、塔,必然不和谐的东西会出来。它不是必然而然的有必然性在里面,没有必然性在里面,别人说你也是应该的。著名的北京“大裤衩”,同样北京第一个高层国贸,我认为非常经典,包括后来的国贸三期,它是体现了对一个城市的尊重,体现了对建筑科学的尊重。人的愿望是想飞,别管摆脱地球的引力建通天塔,学鸟坐飞机等等都是想往高处走,挑战地心引力。但是你得基于正常的逻辑和必然性,从“大裤衩”央视大楼来说,它也是摆脱地心引力,从技术角度来说实现了,而且实现的应该说是非常好,难度非常之大,这咱们都承认,而且造价不菲。但是从必然性角度来看是不是最好的?未必。但是它体现了选定了这个方案人最大的,他认为能够代表他所理解的符号化的东西。从这一点来说也是合理的,起码这个阶段是合理的。我老师当时解读这个建筑的时候说过,你看这个建筑很有意思,从各个角度看它都是反常规的,但是骨子里面透露出来是稳定的,是一个A字形的,既在稳定的基础上又挑战了一下常规,所以觉得很特别。创新角度来说还是有肯定之处的,正是因为必然性不够,逻辑性不够,所以被人所诟病。
【主持人】:天来之物,突然间给扔到这儿了。
【李欣】:不像国贸,改革开放30多年一照北京CBD首先是那个楼,一照曼哈顿肯定是帝国大厦还有双子塔911被毁的那个,所谓城市设计有必然性在里面,而那个建筑现在看有优点我已经肯定了,但是更多是没有必然性在里面。
【杨振宇】:两位老师讲得很全面了,从技术合理性,甚至从符号从文化从公众,余总刚才讲特别关注文化和公众上面,这个确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城市毕竟为了人超高层建筑作为城市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种东西必须得寻求一种人心的归属感,这确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刚才提到符号也是比较有意思的,符号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简化,到现在这个社会需要一种快速推广快餐文化需要快速推广的途径,简化的符号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至于文化沉淀上面肯定需要慢慢沉淀,也需要历史去证实,很多时候不太好评价这个问题。中信马上要建一个中华樽,本身想寻求人心上面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起名中华樽,不管噱头也好怎么样也好都有这样一种关注,这是好事。它的高度我觉得也是比较好的,有机会可以在北京现有CBD上面去看北京城的时候,其实我们对这个城市就有一种认同感归属感,站在那样的高度上面感觉跟城市是有关系的。很多时候我们很多人普通的一个公众在城市当中都是在工作都是在忙碌,但是当我们真正站到一个地方不止是CBD,我们站在景山上面本身也是寻求文化上面精神上面的认同,中华樽的高度很期待我们以后站在它顶上的餐厅或者它顶上的观光平台上,当我们再看北京城的时候,北京城发展这么多年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我觉得是很好的。
【主持人】:谢谢各位老师,不管从文化还是从政治经济各个角度分析,我们回归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它的安全性,有一些建筑确实是新奇特,很多不是学建筑的不明白,怎么做到是安全的呢?是不是这种特别新奇特的建筑安全上没问题,除了超高层建筑或者新兴建筑跟普通建筑来比有哪些更突出的问题需要去解决?
【余为群】:第一,它的基础结构通常要特别深,因为它高,通常是深基础开挖。深基础开挖的过程当中工程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地质环境不够好的时候,深基础开挖。不得不开挖那么多,功能上怎么去摆,怎么让它获得一个好的效益,所以为什么常常说跟地铁串联在一起,因为深基础本身来讲地下空间肯定很大,要不然无法形成稳定。超高层通常是筒状、双塔门状,再就是风力抗震的解决以及风力的解决,为什么用100米以上作为一个界限,超过100米以上的建筑本身它的高度跟它的径比,基于抗震韧性的需求,经常用钢筋混凝土加钢钩,核心筒是钢筋混凝土,钢构会产生摆动,因为风力怎么抗风力让它没有太过度的摆动,这是构成上的问题,风力、地震力包括基础的承限。使用上最大的问题是防火,很老的一部电影《火烧摩天楼》70年代的电影,就把摩天楼的救火问题完全曝露出来,摩天楼一旦起火就像这次看世贸一样,一点办法都没有。高空平台避难或者高空避难来说,防火防烟,会形成烟囱效应,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在设计超高层的时候做的特殊考量。防火、避难、逃难安全,这是为什么设计超高层最后发现形状大概就是那几种,为什么会有一些平台有一些交错出来的平台,提供给高空避难或者防火避难救灾时用的,救灾是非常大的挑战。
【李欣】:高层建筑是一个立体城市,它的功能是综合的,人数是众多的。城市要是出现安全问题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而且是在一栋建筑,离地面几百米高,首先从建筑的消防、使用、结构的安全、设备的配套等等甚至现在提到绿色环保,都有安全性问题和合理性问题。这么多人在里面共同生活共同使用,也有安全性问题,是立体城市,一般来说下面是商业,多少层以上是酒店,多少层是办公,要有几个塔,电梯甚至到多少层就要转换,消防要有避难层,结构为了增加稳定性抗震性除了竖筒加工混凝土要有悬臂梁等等,这些目的加在一起都是为了使用安全,这些人怎么能够安全?恰恰促进了技术进步。而我们的技术进步又对它形成支撑,使建筑能盖得越来越好更好。就好像跟人类的文明发展也是一样的,你有欲望有需求,那么自然产生技术的进步和有效的供给,这些供给之后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再往上再进行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说,安全问题应该不是问题,都会用技术进步来解决。就像过去我们在海边盖房子,在滩涂的怎么盖房子?威尼斯也好,荷兰甚至美国的滨海城市,都是教科书式的经典,滩涂怎么盖房子,打的是木桩,包括威尼斯几百年的老房子都是木桩,包括天津有一部分也是,现在是钢筋混凝土了,再往后还有什么?过去盖房子是砖石结构,也能盖出高层来,到后来是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有框架剪力墙,后来有钢铁结构,跟混凝土结合起来盖的更高,光从技术进步从建筑材料来讲,它的进步是非常快的。还有我们的计算软件和计算方法,这是建筑结构来看,设备来说电梯从过去很简单的老式电梯到现在的电梯我们都不是很清楚,产品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好,包括设备通风空调这是更加专业的事情。有了这些的支持,现在的安全性不是问题,更多解决的是社会问题跟心理问题,这是公众所担心的来源。
【杨振宇】:之前主持人提到这个话题安全性,为什么提安全性,安全性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非专业人士非常担心安全问题,毕竟有很多确实有一些安全上面的事件在那儿,但是安全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技术问题。这个技术问题怎么解决其实就是技术专业的人士通过最新的技术或者掌握好原有的技术怎么应用的问题。我们一般一个超高层建筑从立项大家就需要考虑城市的地震还有用地的地质条件各方面适不适合建设,它的建设如果能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加强,加强之后怎么解决,诸如此类。总的来讲,像刚才李总说的,安全是不存在太大的问题,有技术支持。
【李欣】:技术一直在进步,人类有局限性,再过二三十年来看,安全性规范永远在改技术永远在进步。
【杨振宇】:就像之前为什么大家觉得央视不稳,因为它超越大家的认识极限了,大家还停留在原来的那种认识基础上。其实现在很多技术很多理念超越大家的认识,所以大家有这样的担心,这就是一个心理和精神上的问题。
【李欣】:还有技术进步问题,现在发现央视大火着了,马上反映建筑材料,幕墙的保温有可燃性问题,马上改进材料,这也是一种进步,人类的认识永远是有限的,我们不能站在明天来看今天说这个建筑是不安全的,今天我们说我们现在能掌握的技术和我们的可预见性和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能够解决安全问题,这也是一个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双子塔做得非常好,没想到被飞机撞上了,这种小概率事件马上有议题出来了,所谓安全性的议题出来了,能不能够抗飞机这类物体的冲撞。如果能解决了,这个就是一个新的进步,我们建筑会更安全了。
【杨振宇】:像日本这样的国家,自然灾害那么多,以前不敢建高层,现在也有很多的超高层,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多,包括抗震减震的措施,包括上面悬水减震等等有很多,国家在这方面控制也很多,超高层建筑超过一定高度在不同的地震抗震级别,超过什么样的高度要在省级审查,超过什么高度在国家级审查。
【李欣】:真正的新建高层建筑都是经过考验,倒的往往是多层和过去的老房子,按照新规范做的一般来说抗震设防如果当地震来了之后我们叫三阶段设防,大震可以做到不倒。从这个角度来看,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这个是永远没错的。
【余为群】:超高层建筑事实上从欧美开始已经发展到到如今来讲已经是上百了,所以在技术上已经绝对成熟,在安全上在物理环境的安全上来讲是完全能应付。可是如果碰到飞机去撞这样一个人为因素的话,这个就比较难以控制。
【主持人】:谢谢各位老师介绍了很多,从文化或者从社会层面分析超高层建筑以及一些新兴建筑,有些东西现在看着很怪可能回过头来十年二十年来看也是融入城市之中或者也可能成为我们城市的代表,这都说不准的事。
【余为群】:它一存在就存在上百年。
【李欣】:如果它变成嵌入到你的文化当中也就见怪不怪了。
【余为群】:这是一个很吊诡的事情,比萨斜塔我看到一本书里面居然把比萨斜塔列为世界几大建筑之一,对于建筑师来讲简直是可笑不堪的事情。就建筑工程学来说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设计兼糟糕的工程监理造成那样的情况,无论在造型还是建筑上面都是非常烂的设计,而且施工又是烂,所以倾斜。因为这样的新奇特怪成为景观,这是非常吊诡的事情,这种事情是不鼓励的,事实上是一个瑕疵建筑。
【李欣】:一旦跟文化融入的话就不好说了,符号化了。
【杨振宇】:这种认同感我们设计一直追求,也许我们一直没追求到,他们没有怎么追求就做到了。
【李欣】:我们现在谈的是通用建筑功能,比萨斜塔世界上就一个,“那裤衩”也一个,它不代表普世的审美价值。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聊到这儿,感谢各位老师!
http://house.focus.cn/news/2012-09-13/2350882.html)>http://house.focus.cn/news/2012-09-13/2350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