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引导桩基业上档升级

【打印本页】

发布日期:2012-09-02

   我国预制桩制造业发展较快,一方面得益于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科技进步。这中间,作为国内预制桩龙头企业之一的建华管桩集团发挥了引领作用。
 
    近年来,建华管桩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建设,围绕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并以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技术研发服务平台,通过各地分支机构、合作单位的示范推广,带动了我国预制桩制造业上档升级,实现了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建华管桩推进产品创新、装备创新、工艺创新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围绕行业的长远规划,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合作机制,他们通过引进、对接、消化、吸收、提高、创新等模式,与南京工业大学联合成立了江苏省管桩制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成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预制桩研究中心,并于2012年6月成立了院士工作站,组成了缪昌文院士团队,从而在预制桩制造业方面,建立起了惟一的国家级院士工作站,并在预制桩重点实验室里,对整个桩基产业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和探索。
 
    研发成果找不到市场就是花瓶,创新离开应用土壤就失去生命力。在实践中,建华管桩始终以专项技术为抓手,以研究发明为突破口,把市场和用户最需要的产品纳入研发计划,推进了我国预制桩制造业的技术不断创新。20多年来,建华管桩通过市场的主导,不仅以160多亿元的年销售额成为行业龙头企业之一,还迅速成长为预制桩制造业创新典范。
 
    业内人士认为,建华管桩在预制桩制造业领域不仅仅有着核心产品,其技术更新、工艺改进的脚步也从未停止,特别是其节能、环保、抗震能力强、施工破损率低、易于运输等优点,得到了国内大部分建筑市场的认可。
 
    具体表现为:建华管桩采用了国内先进、国际领先的混凝土构件生产工艺,从混凝土的搅拌开始包括喂料、离心、绕笼、蒸养等,实现了电脑全程控制,同时机械化作业水平也大为提升,避免了人工操作的不稳定性,与同行的传统工艺相比,更能保障工人安全,体现了人在生产中的尊严。
 
    此外,由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实际使用中,其抗各向应力及基础承载力上具有的优势,因此,在相同施工条件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桩径可以更小,用材更少,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优势。同时,它还能够有效降低承台基础的造价和建筑工程的挤土效应。
 
    建华管桩的创新,还体现在质量控制方面,他们根据合同订单编制生产计划,然后下单到生产基地。目前,基地生产全部按生产计划进行。
 
    这里面包括:一是成品入库时,需核对产品的生产日期、生产班组、规格型号、长度及模号,核对正确准予入库;二是对每个生产工序都设置了质量控制点,对各工序的生产制作按检验标准和检验规程进行检验;三是公司内部具备一整套检验方法和设备,其中检验设备和一些计量器具均由国家认可的质监和计量单位等检测。
 
    当然,建华管桩之所以能成为行业的科技创新的引导企业,还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得益于分工明确的技术研发架构
 
    建华管桩建立了完善的高新、适用技术研发制度,制订了创新产品和工艺开发规程和细则,确定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同时,建华管桩还通过建立研发项目的立项机制,规范项目研发的立项程序,确保研发项目的立项符合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
 
    二是得益于产品创新的快速反应机制
 
    建华管桩一直追踪下游相关产业的变化趋势,通过市场调查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前瞻性的研发,以不断满足客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并通过配置专业人员进行下游行业的市场调研,建立了以研发、生产、质量及业务等多部门参与的实时沟通机制和技术创新机制,保持了公司对新产品市场的敏感度和嗅觉。
 
    三是得益于将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战略
 
    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建华管桩的座右铭,他们制定了研发人员激励制度,规定了一线员工合理化建议的奖励制度和全系列的技术革新、技改奖励办法等规定,使研发人员及一线员工在研发、创新方面积极性很高,特别是企业将科研成果与个人效益直接挂钩的办法,调动了桩基业研发人员和一线员工的建言献策的积极性。
 
    国家标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起草人、现任中国水泥与混凝土制品协会预制桩分会副会长王重如此评价:“管桩抗弯、抗剪能力强,抗震性强,安全性强,技术成熟且有不断改进空间,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但“建华人”并不满足,他们意识到光靠模仿复制,难以实现国内预制桩行业的创新升级,因此果断决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开发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及现代化生产技术,从而丰富了国内预制桩的种类,提升了行业的制造装备水平,使我国预制桩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中国建设报

 

版权所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内 邮编:100835

Email:Master@cces.net.cn

京ICP备150565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