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结硕果(上)

【打印本页】

发布日期:2011-07-25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组织实施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验收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区域规划与城市土地节约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功能提升与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城市大型及重要建筑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四个项目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项目对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取得了突破。

        “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绿色理念下的施工新技术

    “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项目共有8个课题,为期三年。项目取得了多项成果,申报了多项技术专利:申请国内专利103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61项;申请国外发明专利2项;获得国内专利授权30项,其中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项。专利技术中的TJ型屈曲约束支撑,能够在大层间变形不屈曲,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针对我国现代建筑特点,项目在设计层面以绿色建筑理念为先导,发展了全寿命期的建筑、结构、设备和环境设计方法与技术,研发了适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中小套型高集成度住宅设计、建造与评价技术体系,研究了高性能建筑结构设计和高效能建筑设备系统设计关键技术,为提升我国新建住宅的品质、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集约化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新工艺、新技术亮点突出:多项软件支持了世博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开发了38项应用软件,其中数字工地集成控制平台应用于世博园区工程管理中,建立了GIS空间信息基础平台。世博工程中有40多个项目纳入管理系统中,实现了世博园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对于工程建设与管理应用数字化技术,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多项工艺、工法和产品的研究,解决了央视新址项目等施工难题。在央视新址项目中,新技术的应用使构件应力和位移控制满足设计要求,保证了施工安全。

    在技术保障与集成层面,项目研究编写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等多项关键技术标准。其中,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编制的《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反映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和需求,体现了绿色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的要求,符合国情,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操作性,填补了国内空白。

    依托研发成果,“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建设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典型的现代建筑示范工程,建设了现代建筑示范基地和绿色建筑技术推广应用中心;共完成了16项现代建筑示范工程,面积118万平方米,大跨建筑示范工程3项。在研究和推广绿色建筑的过程中,项目组建立了3个示范工程推广应用基地,示范的关键技术包括大型结构或构件多点同步移动技术,光电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被动式为主、主动式为辅集成技术等。

     “区域规划与城市土地节约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探索城市空间使用之路

    该项目设置了8个课题,重点研究了城市空间的节约利用技术,研究区域规划的支撑技术和土地节约利用的技术和政策,为城市空间的合理使用提供了支持。

    通过总结和把握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区域规划与城市土地节约利用技术研究”项目建立了一整套评价城镇化质量、城市用地集约化水平等指标体系和方法,提出了城市旧区空间整治的若干模式,对优化城市旧区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提出了合理措施;系统研究了我国废弃工矿区土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和模式,研发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监测工具软件和遥感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建立了面向规划编制人员的辅助规划设计集成平台。

     项目研究制定了27项技术标准和导则。其中,《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已经作为新版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已作为行业标准正式发布,《城镇发展质量指标体系》作为中国人居环境奖的评价指标体系正式颁布。《我国城镇群规划技术指南》在长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武汉城市圈规划等方面得到了应用,建立的徐州采煤沉陷区、重庆丰盛古镇等26个示范工程,为区域规划和城市土地节约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创新点之一是“基于3S和4D的城市规划设计集成技术”,提高了对规划的数字化技术支撑能力。项目研发了监测工具软件和遥感监测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了城市体系规划遥感数据整合模型和遥感目标检测研究领域中的相关成熟算法,大幅提高了城镇体系规划遥感监测专题信息的提取与判读的效率。项目开发了面向规划编制人员的辅助规划设计集成平台,集成了辅助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的三个软件,提高公众参与和数据服务的功能。

    在城市旧区和废弃工矿区多层次改造、利用技术方面,结合西南地区特点,项目提出山地旧区空间整治的五种模式,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库和遥感手段,计算旧区生态服务价值总量;构建城市旧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提出山地城市道路空间线性、断面布置、边坡、梯道等技术。以北京为例,从道路、水体和绿地三个系统对热岛效应进行分析,对城市用地、城市建筑材料、能源使用提出了控制要求,对旧城雨洪利用潜力、雨洪消减点、合流制污染控制、雨洪控制利用远景等进行系统研究。

 

版权所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内 邮编:100835

Email:Master@cces.net.cn

京ICP备150565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