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乡建设不断发展,西部大开发不断深入,岩土与地质灾害的防治问题已成为我国岩土工程界广泛关注问题。由于特殊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重庆、成都等西部地区已成为国内地质灾害高发地区之一,频繁出现地质灾害不仅影响到城乡的发展,而且严重地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形势更加严峻。
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上,钱七虎、孙钧、顾金才、周丰峻、陈祖煜、郑颖人、马瑾、鲜学富、宋振骐、袁道先等10位院士,及殷跃平、宋胜武、何满潮、蒋树屏、冯夏庭、胡千庭、陈洪凯等国内著名岩石力学专家围绕“岩土与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及防治技术”展开热烈的讨论,岩石力学专家为工程灾害的防治积极建言献策。
陈祖煜院士:“后三峡工程”研究要马上启动
为发挥三峡工程多方效益,确保三峡地区平安,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陈祖煜院士提出,三峡水位优化调度是防止地质灾害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核心技术,“后三峡工程”研究要马上启动。
三峡水库水位大起大落带来许多地质灾害,接原规定,汛后水位稳定在175米,汛前应下降到145米。陈祖煜提出,汛前水位只下降到155米,下落高度由30米下降到20米,可使次生地质灾害大幅减少。陈院士指出,三峡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库区移民安置和经济建设、防止地质灾害、确保大坝安全、充分发挥水资源、发电、航运效益、保护生态和环境等方面仍面临重大挑战。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峡后续工程,最终完成中华民族的这一千秋伟业,是摆在我国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和光荣的任务。
孙钧院士:采取对策整治岩坡震害
同济大学孙钧院士结合汶川大地震的岩坡震害调查,深入地分析了岩坡震害影响因素,并把岩坡震害归结为地震断裂导致的地表破裂作用与震裂溃屈、水平抛射、地震岩崩、地震岩质滑坡、地震滚石和碎屑流化等6种形式,进而阐明了各类主要岩坡震害的成因机制。根据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孙院士提出了岩坡震害的整治对策和措施。
殷跃平:武隆大滑坡有三点出乎专家意料
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重庆武隆“6.5”大滑坡国务院专家组成员殷跃平分析了重庆武隆鸡尾山山体崩塌形成机理,并认为有三点出乎专家意料。
他分析说,滑坡地段岩层是沉积岩,一层一层累积起来,大致向一个方向倾斜,倾角为20°~35°。其中滑动岩层长2150米,宽470 米,体积达700万立方米,滑动距离1.5千米。这么大的岩层冲下来,瞬间形成巨大能量,在几平方米表面积内,就可以形成几万吨冲击力。长期以来,沉积岩层下面的软羽夹层不断发生蠕变,所以没有发生滑动,是因前边有一块坚硬岩体,学术上叫做“关键块”将它挡住。经过成千上万年风雨洗礼和“6.5”前暴风雨冲刷,再加坚硬块体下面采空区的影响,倾斜岩层下滑力,终于冲破“关键块”阻挡,它们之间连接链瞬间断裂,大滑坡就猛地冲了下来。
对于武隆这次滑坡,殷跃平认为有三点出乎专家意料。首先,大家以前都估计是岩石崩塌,实际上是滑坡;其次,大家估计崩塌的岩石只有20万立方米,实际上达到了700万立方米;第三是滑动方向,很多人估计它会向东,实际上向北滑了过来。所以,尽管政府作了许多预警,封闭了塌方下面的公路,要求工人及时撤离等,但损失依然惨重。
专家学者传经送宝
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宋胜武教授级高工,运用生动翔实的图片资料向大家展示了汶川地震时,紫坪铺、耿达等水电工程的震害特征及从中得到的诸多启示;重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解放军后勤学院郑颖人院士把数据、图表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多手段、动态性、全过程分阶段的滑坡预警机制,将宏观观测、位移监测与数值分析相结合;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周丰峻院士通过对灾后重建中实际例子的分析,介绍了北川地震遗址保护与特急救地震所衍生出的次生灾害任务;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顾金才院士从数据分析入手,阐述了压力分散型锚索受力特点现场试验研究。
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研究所西南大学教授袁道先院士,从徐霞客谈起,深入浅出,结合岩溶动力学,论述了中国岩溶的特色和资源环境问题;山东科技大学、大连大学宋振骐院士以众多统计数据和事实描述了中国煤矿行业的发展现状,从而进一步解释了煤矿重大事故预测和控制岩层动力信息基础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何满潮教授,通过三峡库区等多处滑坡灾害事例,展示了滑坡灾害发生机理与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新成果;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院长蒋树屏研究员首先为大家奉献了关于公路隧道的技术发展报告,指出更加安全、快捷、环保、节约才是隧道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则。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当选主席、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冯夏庭教授,通过模型分析数值计算等,和大家交流了高应力环境下硬岩的力学行为研究;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张永兴教授,结合工程实践,对自己在改进型压花锚索支护结构体系等岩土工程减灾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向大家做以展示汇报;山东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李树忱教授代表李术才教授介绍了他们近几年不良地层超前预报成果,结合图表展示了地质预报体系的流程,讲述了高风险岩溶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与治理技术新进展;煤科院重庆分院副院长胡千庭研究员,以煤炭瓦斯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灾害为切入点,介绍了其形成机理,阐述了煤与瓦斯突出过程的力学分析;重庆交通大学岩土所所长陈洪凯研究员,通过现今泥石流潜在的危害及形成机制,介绍了三峡库区泥石流演变趋势。
全体代表建言献策
全体与会代表围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如重庆工程师协会刘皓波建议,国家应迅速把重庆的抗震设防裂度由六度提高到七度。许多代表提出,根据重庆武隆鸡尾山大滑坡的经验教训,应迅速普查有类似滑坡地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过去一直认为重庆不属于泥石流频发地区,现在对这一观点要重新审视。重庆是多岩溶地区,希望切实加强对“岩溶”的预测预报工作,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