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工程科技 -撑起强国富民的脊梁

【打印本页】

发布日期:2009-10-14

    今天,我们工程科技界的同志欢聚一堂,共庆新中国60华诞。60年来,我们伟大的祖国,从饱经战乱、满目疮痍、积弱积贫中站了起来,在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三、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式发展。 

新中国60年,中国工程科技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工人阶级与工程科技人员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一时期,科技基础非常薄弱,全国科技人员还不到5万人,人才匮乏和科技基础薄弱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工程科技的发展。首先,新设了一些工业学院,培养人才,还选派了出国留学生。与此同时,钱学森等优秀科技人员回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三是成立了中科院等大批科研院所。1956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第二阶段,文革十年——科技事业与知识分子遭遇曲折动荡的年代。文革期间,科技工作大部分瘫痪。尽管如此,在周恩来、聂荣臻等的坚强领导下,依靠文革前十余年工程科技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以及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献身祖国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国防和尖端工程科技领域,仍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中国工程科技史上许多“第一”和重大工程是在这段曲折动荡的年代里诞生的。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迎来工程科技大发展的春天。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科技界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85年,国家出台《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相继制定了863计划、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大大提高了我国工程科技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1995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94年,成立了中国工程院,为推动工程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阶段,二十一世纪——建设创新型国家、引领发展的新时代。2005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工程科技进入了自主创新,引领发展的新时代。《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制定了中国自主创新的蓝图。

现如今,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综合国力已跃居世界前列,拥有一千多万人的工程科技队伍,一些重要工程科技领域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支撑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在杂交水稻及一系列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2%的人口、粮食自给率达到95%的重大成就。中国制造业总规模世界第二,大量工业产品的制造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量世界第一甚至占有量超过50%;从万吨水压机到数控机床,从小火电站、小水电到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第三代核电站建设,一项项重点工程为社会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60年时间,中国演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巨大变迁,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造就了令世界瞩目的“东方奇迹”。

 

版权所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内 邮编:100835

Email:Master@cces.net.cn

京ICP备150565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