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迎来了又一轮医疗设施建设的高潮,新建及改扩建医疗建设项目无论其规模还是数量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2009-2011年仅各级政府投入就将达到8500亿元。随着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出现,医院建设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和应用,以及人们对医院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这些都影响着医疗建筑的发展趋势。
一、超大规模的医疗中心将不断出现
在经济发达、医疗水平较高的特大型城市,近些年来已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床位在2000张左右、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的超大规模的医疗中心。与传统综合性医院相比,它的急救中心、功能检查中心、专科分诊中心以及科研、教学等功能更具优势和特点。它为现代高、精、尖医疗设备的共享,高端专业人才资源的积聚和集成提供了可能,满足了不断提高的医、教、研相互结合、相互支撑的要求,对于解决、治疗疑难杂症,提高整个国家医疗科研水平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规模宏大、管理复杂,如何在建设前期合理规划、布局,保证医疗流程和交通流线的顺畅和快捷,对确保医疗中心的正常和高效的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核心集中、适当分散的总体布局将获青睐
回顾中国医院建筑设计的历史,门急症、医技、病房、后勤用房各为独立的建筑,通过联廊互相串联,形成一个完整整体的工程案例比比皆是。其最大特点是各单体建筑均有充足、良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建造方便、投资经济。但对于大型或超大型规模医院往往会带来流线过长,占地面积较大的不利一面。近年来,医院设计中出现了不少高度集中布局的工厂化医院实例,或者是面积在十万平方米以上的超大规模的医疗综合楼。其最大特点是布局紧凑、用地节约、流线短捷、整体的一~二层地下空间为人、物;清、污流线的组织,为避免交叉感染提供了可能。同时规则的柱网,连续的规整空间,为适应未来医学科学发展带来的新的功能布局和医疗设备的变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气送管、自走车等物流运输系统的运用创造了条件。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在设计无锡医疗中心时,在规划形态上即采取了“核心集中、相对分散”的布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交通流线组织将越显重要
在大型综合医院、医疗中心的日常运营中,每天的病员、家属及医护人员数量规模极其巨大,往往会对城市周边道路交通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压力。交通组织设计已经越来越成为大型医院总体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织部分,它将直接影响医院正常医护工作的开展。在选址及规划设计中应予以充分的重视,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相关区域专项交通规划设计,对交通状况作出科学的评估,以确保周边城市道路的通畅。同时,在院区内部通过车速限制的手段,在保证人车安全的前提下,应确保机动车能方便地到达各不同区域的出入口。同时应设置合适的上、下客区域和就近的一定数量的临时停车位,以满足行动不便的患者方便出入。
四、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将越受重视
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对医院自身延长生命周期,满足其扩张和变更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它既不是简单的预留一块空地,也不是仅仅作一些加层。而应有计划、科学的对医院未来发展规模进行预估,从而为各个功能区域的发展需求进行规划布局,可以在各个功能区域的相邻位置留有发展空间,以便日后的扩建或新建,也可以通过各功能区域的部分功能置换以扩大功能区域空间,同时新建置换出的功能用房。
五、医疗工艺规划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国内医疗建筑比较缺乏整个项目的前期研究。医院建成后如何才能高效地运行,怎样才能为病人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为医护人员提供理想的工作场所,这些并不是设计师在做方案时所能把握的,必须有前期的工艺规划研究。《综合医院设计规范》修订版(送审稿),第一次将医疗工艺设计作为独立的章节进行专门论述,这反映出现代医院设计中,医疗工艺规划的重要性。建筑师不再是传统的根据医院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完成方案、扩初、施工图三阶段的设计工作,他们越来越多的参与到院方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医疗工艺(包括医疗设备配置)规划,运营管理模式的确立,医院远期发展计划(包括各科室的发展趋势)等前期策划工作,从而形成更为科学、更为合理、更为详尽的设计任务书,为后续的设计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当然,随着环保、节能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智能化的大量应用对医疗建筑的发展也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如果说医院设计是个剧本,那么建筑师决不能只当演员了事。一定要参与到剧本的编辑中去,这样最后出来的作品,才会有一定的提高,它的技术含量才可能较高。结束语
医院建筑设计是一项内容广泛、难度极高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事医院建筑设计的每一位工作者的倾心投入,不断反思和总结,不断探索和创新。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陈国亮
作者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医院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链接:
现代设计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自成立始就致力于医疗建筑的设计与研究,设计建造了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医疗建筑。其中既有老医院的改建设计,又有新医院的总体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既有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医院,又有功能各异的专科类医院设计,项目遍及全国甚至海外。
公司坚持工程设计与研究相结合,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主编单位编写了《综合性医院建筑设计规范》,2003年又再次参与编写了《综合性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修订版)》,并主持编写《急救中心建筑设计规范》和《急救中心建设标准》。通过设计和研究不仅为医疗建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培养了一大批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了发挥资源集聚优势,2008年该院将原先分散在各设计所的擅长医疗建筑设计的人才进行了整合集中,组建了以医疗建筑设计为主的第一建筑事业部,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医院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该院首席总建筑师陈国亮领衔,主要承担社会影响大、技术难度大的医疗建筑设计,同时具有科研的职能,致力于推动中国医疗建筑设计的发展。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医疗建筑设计领域曾设计过许多优秀的作品,如上海华山医院、瑞金医院、上海公共卫生中心、上海儿童医院、无锡医疗中心等等,该院将陆续发表医疗建筑设计经验供行业分享.<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