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支持工具 提高城建决策水平

【打印本页】

发布日期:2009-08-13

    城市开发建设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复杂性,包含了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及各类管理事务等多方面工作。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对于城市开发建设目标、路径及相关资源的筹集和使用等事宜,一般都应先行针对未来一段时期做出必要的决策和统筹规划,这一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各方面战略因素和限制性条件,并兼顾、整合多方利益和意见,因而对政府的决策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在现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下,城市开发建设事关发改、财政、规划、建设、国土、环保、市政等多个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在对城市开发建设进行整体规划时,必然需要这些负责具体事务的部门参与决策,于是整个决策过程就变得复杂起来,往往是经过提出动议、分别研究、召开会议统一讨论、再研究、再讨论……反复多次,持续很长时间。问题在于,各参与决策的部门的着眼点和对城市发展核心目标的理解存在差异,集中讨论和决策时又没有一个能够整合各种信息和各方诉求的实用平台,这就很容易造成决策目标和议题的分散,无疑影响了决策的效率和效果。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由于决策所确定的事项是针对未来的,其合理性无法在决策做出时就得到检验,其实施效果也难以通过一定的形式预先得以展现,其是否具备可操作性或是存在潜在的问题及不可控的风险,最多只能进行有限的“定性判断”,决策者及参与各方是很难准确加以评估和预计的。由此导致的决策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反复调整、进而造成资源浪费等现象屡见不鲜。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探索并开发出一种可以有效辅助城建工作综合决策、切实提高决策效率和科学性的工具。这是一种综合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计算机技术和财务会计基本处理方法的决策支持模型,可以对提前规划出的未来城市开发建设及投融资方案进行“仿真模拟”,并对其可行性实现快速检验,从而在以下三方面切实起到了支持决策的作用。 

将对未来的“定性”判断、规划方案乃至开发理念转化为“定量”结果,提高决策者对城市开发建设计划进程的认知可信度。 

引入模型对决策进行支持,首先在于能够把包括项目投资计划、土地开发计划、城建资源收益预估、城建资金筹集计划等在内的各方面决策内容,全部“量化”为可以在模型中运转的数据。而它们之所以可以实现“量化”,在于各类城市开发建设活动及相应的投融资行为都对应着资金的运行,各种假设条件(如补偿标准、利率等)也大都可以进行量化处理,甚至包括决策者的城市开发理念,如适度提前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以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即“TOD开发引导模式”),也可以通过开发建设时序的安排进行“仿真”(时序本身就是数据性的信息)。所有这些代表了决策方案的量化信息进入模型后,不仅在资金层面模拟了城市开发建设的实践活动,还能相应地得出体现若干年后开发建设效果的数据,因而在决策及判断方式上实现了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针对事先确定的决策研讨目标和评价原则,快速得出相关结果,便于决策者“聚焦”有效信息。 

引入模型对决策进行支持,还在于它可以快速地输出决策者最为关注的信息,比如城建资金运行平台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是否保持资金平衡,各年度农用地转用指标的占用规模等等。这些信息有些是衡量城建资金运行情况的财务结果,也涉及一些城市开发建设所必须遵循的限制性条件,不仅包含数据,还可生成更加直观的图表。因而决策者可以快速捕捉关键信息和讨论焦点,只需集中对它们进行检验、评估,就可以对先前通过量化进入模型的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得出比较理性的判断,这也有助于政府的不同职能部门在更加协同的目标框架下参与决策。 

提供“人机对话”的决策平台,切实提高决策效率。 

引入模型对决策进行支持,更在于它创设了一个“人机交互平台”(模型在计算机中建立并运行)。面对决策者的,一边是便于理解的假设输入界面,一边是可供评价和检验的直观信息。在输入端,决策者可以随时调整未来的决策方案,如对于拟实施的若干城建项目,可以随意调整其投资年份及分期投资比例;根据不同融资方式的特点,任意调整其融资实施时间和规模。这种简便的量化调整方式,在参与者众多的决策场合下尤其适用,有利于快速综合各方意见。在输出端,当输出的数据信息未能通过检验时,立即可以回过头来对决策内容进行调整,比如发现未来某年存在资金缺口,则需要在之前几年适度减少投资规模或加大融资力度。这种“人机对话”的往复过程大大缩短了决策程序,也减少了决策者自身的精力消耗,提高了决策效率。 

大岳公司已多次引入并使用上述模型辅助城市开发建设决策。实践证明,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决策程序和决策内容的科学性。该模型不仅适用于旧城区的改造和发展,对于新城区开发建设的作用更为明显,特别是在近年来被较多采用的政府与市场投资人合作开发模式中,决策支持工具可以同时为政府和投资人服务,使合作双方在清晰的信息平台上实现顺畅沟通,讨论合作边界及利益分享机制等问题,为新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版权所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内 邮编:100835

Email:Master@cces.net.cn

京ICP备150565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