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洪需要“排”“拦”结合

【打印本页】

发布日期:2009-07-13

    一提起城市防洪,人们往往会自然联想到地下排水管网的建设。在部分人眼里,只要排水管网建得好,那么,防洪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其实,人们的这一想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多年来城市防洪工作的实践表明,建好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很重要,但仅靠单一措施防洪,效果并不理想。较好的办法应该是“排”“拦”结合。 

拦即拦截,是指降雨时将雨洪拦蓄起来,以达到削减洪峰、减少防洪压力之目的。在城市,拦截雨洪的办法很多,较为有效的措施有以下三种: 

第一,大力发展绿地,特别是森林。绿地尤其是森林不但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减少污染、降低噪音、制氧固碳等功能,还具有显著的拦蓄雨洪的作用。首先,森林的枯枝落叶层有很大的孔隙度,透水性和持水力强,能拦蓄、渗透降水,滞缓、吸收径流,对削减洪峰有重要的水文意义。其次,森林土壤有机质丰富,团粒结构好,容水量大,透水性强,它能充分吸收径流,一亩森林比一亩无林地可多蓄水50吨。如果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人均森林面积10平方米(一个成人理论推算至少需要10平方米的森林才能实现碳氧平衡),那么,其拦蓄雨洪的数量就很可观,按每亩林地蓄水80立方米计算,总蓄水量就达12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小型水库的总蓄水量。这仅是按人均10平方米计算,如果城市森林面积能达到美欧日等国家的规模(人均达40平方米以上),那么,洪水对城市的危害定会大大减轻。为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城市绿地,特别是森林,以尽量消化雨洪,让洪水变害为利。 

第二,限制用水泥硬化地面。用水泥硬化地面,除去产生“热岛效应”、破坏生态平衡外,还可导致城市的产流系数不断加大而引起水灾。本来,土壤是一个天然水库,它能将雨洪存储起来,从而减少地表径流。然而,地面经水泥等材料硬化后,土壤便完全失去了蓄水的作用。此时的降水会一泻无余地冲向低矮处而形成洪灾。据有关方面统计,仅北京市就因为水泥地面硬化每年流失雨洪5亿~6亿吨,相当于一座大型水库的总蓄水量。根据北京地区的降雨特点,这5亿~6亿吨流失的雨洪,其中有约4吨左右来自汛期,也就是说这4亿吨雨洪是作为洪水出现在北京市区的。其实这4亿吨雨洪有相当一部分本应进入土壤水库的,是水泥硬化的地面迫使它不能进入土壤而形成了危害城市的洪水。因此说,限制用水泥硬化地面,也是城市防洪的一个部分。 

第三,多建造集雨设施。建造集雨设施,不单纯是为了节省水资源,它还有防洪的作用。一座城市如果大小单位和每个家庭都建有集雨设施,那么,其蓄水数量将是十分可观的。即使是每户人家一次只蓄水1立方米,百万户居民的城市就可蓄水1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小型水库的总蓄水量。将这些雨洪储存起来,可缓解水资源的紧张,节约一部分生活开支;若让其流失,则可加重城市内涝和洪水灾害,所以说,多建造些集雨设施,对于城市防洪来说也是一项比较好的辅助措施。为此,各城市很有必要在集雨设施建设上下一番功夫,如果各城市的集雨设施能达到像太阳能热水器那样的规模,那么,对防洪的贡献可就大了。 

汛期的降雨强度再大,它总有个数,只要拦蓄一点,整个城市的防洪压力就会轻一点;拦蓄得多,防洪压力就轻得多。“排”与“拦”的关系等同于“阵地战”和“运动战”的关系,拦蓄雨洪好比是运动战,城市排水好比是阵地战,如果我们通过运动战将雨洪的有生力量逐一歼灭,那么,接下来城市排水这场阵地战就好打了,同时也就胜券在握了。因此说,要搞好城市防洪,在做好“排”的同时,也应做好“拦”,要“排”“拦”结合,双管齐下。

 

版权所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内 邮编:100835

Email:Master@cces.net.cn

京ICP备150565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