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于日前正式实施启动。水专项是中国首次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旨在为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提供全面技术支撑的重大专项。记者日前采访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专项办公室的有关人士,该人士就水专项成立的背景及进展情况作了详细介绍。
水污染严峻现实催生重大专项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污染的严峻状况仍未改变,导致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问题仍没有根本改变,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依然存在,水环境恶化的趋势还在发展,水污染形势严峻,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环境权益。”该人士首先指出了当前我国确定水专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进行的监测数据汇总分析结果显示,2008年,全国环境质量呈改善趋势,但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2008年,全国地表水746个国控断面(13个未报数据)劣Ⅴ类断面比例为23.1%%,仍高于2010年目标1.1个百分点;七大水系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55.0%%,达到2010年目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组数据表明我国水环境质量呈改善趋势,但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仍为23.1%%,总体呈中度污染,部分流域如黄河支流为重度污染,海河干流和支流均为重度污染,1986年~2008年,洪泽湖总氮、总磷浓度均有所升高;1986年~2008年,滇池氮、磷一直为Ⅴ类~劣Ⅴ类,富营养化程度严重。
此外,不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使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河流干枯、湿地退化、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城市河流普遍发黑发臭,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流水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这一切都表明,水环境的现实状况与社会发展对水环境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重点流域、湖泊、河流、城市水污染控制与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亟待构建系统性、协同性和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水污染问题的体系,以促进水环境管理和水污染治理水平跨越式提升。
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号召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在本世纪头15年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一系列重大任务,其中确定的16个科技重大专项是重中之重。“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是《规划纲要》确定的第七个重大专项,着重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的水污染重大技术瓶颈问题,为水体污染物减排、国家及地方重大流域治污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撑。《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了水专项实施的主要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流域,开展流域水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流域水污染控制、湖泊富营养化防治和水环境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开展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集成示范;选择重点地区,突破饮用水源保护和饮用水深度处理及输送技术,开发安全饮用水保障集成技术;研究多尺度水质在线监测、遥感遥测和水质水量优化调配技术,开展流域水质监控、预警和综合管理示范。”
2006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水专项领导小组。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担任水专项领导小组组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和环境保护部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环境保护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是水专项的牵头组织实施部门,是水专项组织实施的责任主体。
实施方案:前期筹备的重中之重
“确定实施水专项之后,《水专项实施方案》的编制成为前期筹备阶段重中之重的工作。”该人士说。
水专项领导小组紧扣《规划纲要》要求,总结国内外治污的经验和教训,数十次召开工作会议和专家咨询会议,深入重点流域开展实地调研,广泛征求水专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关地方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各方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实施方案,数易其稿,编制完成了《水专项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国务院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对实施方案的修改和完善工作进行指导。2007年9月至11月,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组建综合论证委员会,对《水专项实施方案》从科学性、可行性、成熟性和创新性四个方面进行系统、严格的综合论证。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审议通过《水专项实施方案》,水专项与其他两个重大专项一起成为民口第一批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重大专项。
水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针对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的关键科技瓶颈问题,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我国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体系和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开展典型流域和重点地区的综合示范,提升国家流域水环境管理水平、污染综合防治技术能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为实现到2020年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水专项“十一五”阶段目标是:针对我国流域(区域)水污染特征,开展水环境生态功能分区研究,通过对湖泊、河流、城市、饮用水安全和水环境管理、监控与预警关键技术的研究,初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污染防治综合管理技术体系和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与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示范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20%%以上,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饮用水水质基本达标;最终为实现“十一五”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的约束性指标以及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促进示范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按照《规划纲要》提出的三个方面重点任务,水专项设置了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河流水环境整治、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安全保障、水污染防治监控预警与管理、水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研究等六个主题,着力解决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所需的共性关键技术,重点围绕“三河、三湖、一江(松花江)、一库(三峡库区)”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和重点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部署研究任务,构建我国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体系和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开展技术集成、工程示范和流域综合示范。6个主题下设33个项目,项目下设若干课题,总计238个课题,示范工程分布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三个阶段(2006年~2020年,共13年)予以实施。
水专项进入具体实施新阶段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启动会的召开,标志着水专项已经进入具体实施的新阶段。“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以后,行政管理体系要从侧重前期的筹备和组织工作向落实专项资金和配套保障条件上转变,技术管理体系要从侧重前期的方案编制和顶层设计向科学控制进度、组织科研团队集中精力开展技术攻关、完成具体科研任务等工作转变。”在这次启动会上,水专项领导小组副组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据悉,在正式启动之前,自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水专项实施方案》以来,水专项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和地方水专项领导小组的作用,积极与各级地方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进行深入沟通,分别在“三河、三湖、一江、一库”等重点流域开展了实地调研。在科学分析考察调研结论的基础上,与涉及到的有关地方政府和建设部主管部门进行反复协商,组建了项目(课题)实施方案论证委员会,完成了32个项目、235个课题的实施方案论证工作。在综合项目、课题论证结果的基础上,精心组织总体专家组编制了水专项"十一五"实施计划。2008年已启动21个项目(含105个课题)。
该人士还透露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一是抓好项目和课题任务书及协议的签订工作。水专项将对所有33个项目和238个课题的执行进行硬约束,牵头组织单位将与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签订项目(课题)任务合同书,项目承担单位与各参与单位签订联合协议。二是开展监督、检查评估和考核工作。水专项的组织实施将运用全方位、多层次的先进管理手段,大力推行中期检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重点抓好工作节点,启动阶段抓好目标量化、实施阶段做好中期检查、完成阶段做好目标考核。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和发挥独立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切实做好水质监测、污染物减排、经费使用等方面的监管工作。监督评价工作不但对实施过程、目标完成情况、经费使用等进行评估,而且对组织管理的效率、经费投入产出比等方面进行评价。适时淘汰不及时完成研究任务和考核指标的承担单位和课题负责人,对验收排名后10%%的项目(课题),适当实行末位淘汰,取消其承担单单位和负责人承担水专项在“十二五”和“十三五”实施阶段承担研究任务的资格。
水专项启动会召开之前,持续100多天的北方大旱已有缓解;而在启动会召开之时,江苏盐城市发生了水源污染事件。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节能减排和控源治污之路任重而道远,水专项的正式实施则带给了我们全新的憧憬和希望。
《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