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5日-7日,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质量分会主办,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海南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工程质量》杂志社承办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质量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在海南省海口市成功举办,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标准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袁振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分会理事长黄强;海南省住建厅常务副厅长陈孝京;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常务副主任、分会副理事长王霓;海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局长何小鹏;海南省建设集团总经理、海南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亚春等同志出席了会议,来自全国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监理、监督、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领域的分会理事、代表和嘉宾共100余人参加了本届会议。
开幕式上,黄强理事长首先介绍了工程质量分会近年来所完成的各项工作和所取得的各项成绩,并希望第二届工程质量分会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领导下,在理事长、常务理事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把第二届的工作既做得扎实有效,吸引更多的人气,抓住大众及社会关注的工程质量热点问题,对其进行研究探讨,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在提高我们自身的合理运行方面多下功夫,加强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最后他倡议各位领导和嘉宾能更加重视质量分会的工作,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共同把分会的工作做好。陈孝京副厅长在发言中指出,土木工程的质量一直是国家和工程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质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形象。我国质量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存在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现象。产品、工程等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仍然比较严重,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国家和行业都将提高工程质量给予高度重视,根据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12年)国发〔2012〕9号文件,到2015年工程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保持稳中有升,建筑、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等重大建设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普遍增强,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大中型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尤其住宅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
陈厅长还简要介绍海南省工程建设的大环境,指出了普遍存在的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对策,他肯定了质量分会在科学控制工程质量领域的积极贡献,并对本次学术交流会的选题、论文水平以及实际工程意义给予了积极肯定。
袁振隆主任介绍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以及工程质量分会成立的背景、性质和职责等,肯定了分会理事会的工作成果,并鼓励分会积极探索学会工作的规律,通过举办全国学术交流会和技术培训班等方式,搭建起了工程质量分会的学术交流平台,对涉及工程质量的管理、控制、检验评定等学术内容进行交流和探讨,为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吴亚春董事长代表海建集团致欢迎词。
会上,共有19位专家以特约报告及论文演示的方式,介绍了其在工程质量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工程实例,并通过与台下代表的问答交流,交换意见,互助互学。其中王霓主任做了“141号部令《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修编背景介绍”的报告,着重介绍了检测机构资质等级的分级方法,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韩继云秘书长做了题为“建筑结构裂缝原因分析判断”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工程中常见各类裂缝的形式、种类及危害,并讲解了各种裂缝的属性及成因,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积极互动。尤天直总工做了题为“混凝土裂缝控制的设计要求”的报告,从设计和计算的角度,提出了很多裂缝有效控制的理念与设想。张天申教授在关于“特大型LNG混凝土储罐底板裂缝安全性鉴定分析及其处理措施”的报告中,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论述了大连特大型LNG储罐裂缝的分析及诊治方法。袁海军研究员做了“《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和《剪压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简介”的报告,深入浅出的介绍了钢结构检测技术及剪压法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实际应用。黄世敏研究员做了题为“大型公共建筑抗震加固改造理论与实践”的报告,重点介绍了国家博物馆抗震加固项目的设计理念和新技术的实际应用。此外,李东彬总工、张鑫教授、张大鲁教授、程绍革研究员、关淑君研究员等与会代表也做出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在学术理论层面、工程实践层面、行业动向层面及交流沟通层面将工程质量分会的学术交流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次会议共收录41篇论文,以《工程质量》杂志增刊出版了会议论文集,内容包括研究探索、质量管理、质量检测、技术园地及案例分析,7篇论文在大会上交流。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工程质量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的第二次会议。
本次会议涉及到设计、施工、质量监督、检测鉴定、管理等各个领域,内容丰富,范围广泛,论述深刻,反映了我国工程质量监督控制领域的最新的认知水平。大会还邀请国家及行业规范的主编或参编人介绍了新编标准规范,让参会人员了解规范内容和编制情况,起到了新规范标准宣贯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