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与加拿大设计研究协会共同举办的中加(卑诗省)绿色建筑学术交流会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秦佑国教授提出应立足中国国情,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筑的观点。
逐渐发展中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建立
秦佑国说,现代建筑对环境问题的响应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太阳能建筑、节能建筑开始。随着人们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普遍关注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广泛深入,其响应从能源方面扩展到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全球生态环境、周边生态环境和居住者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这是“空间”上的全面性;同时,这种全面性审视还包括“时间”上的全面性,即审视建筑的“全寿命”影响,包括原材料开采、运输与加工、建造、使用、维修、改造和拆除等各个环节。围绕推广和规范绿色建筑的目标,近年来许多国家发展了各自的绿色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如英国和美国都有自己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中国也在逐渐发展自身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当前对于生态建筑评估的三大主题为:减少对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合。在生态住宅的规划上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秦佑国认为,绿色奥运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北京曾向世界承诺,2008年奥运将践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单位在几年前完成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该《体系》针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地规划和场馆与运动员村建设分四个阶段: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运行阶段,提出绿色奥运建筑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与程序。同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其他一些单位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该项目由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和评估体系、绿色建筑的结构体系与评价方法、绿色建材技术与分析评价方法等课题组成。目前,不仅这些课题取得了成果,同时,还对奥运工程实际项目进行了评估,据悉,目前已对35个项目,160万平方米的建筑进行了评估。此外,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已出台。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筑
“绿色概念,也就是可持续发展概念,本身就强调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此外,发展绿色建筑还应关注普通建筑”秦佑国提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数量巨大,国土与资源有限,所以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制订标准和进行评估必须考虑中国国情。
秦佑国认为,首先应考虑因地制宜和适宜技术。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城乡发展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与社会习俗等都有着巨大的差异,是全世界各大国中地区差异最大的国家。同时,社会阶层的分化,造成了对住区和住宅的不同需求和因此而不同的水准。这使得一方面在生态技术策略上要考虑因地制宜,在传统技术策略、中低技术策略、高新技术策略中采用适宜技术策略;另一方面在评估时也必须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宜作纵向比较,看发展;横向比较要在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
其次,应兼顾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绿色建筑既要考虑对全国范围乃至全球范围的环境影响,如节约耕地,节约水资源,建筑材料生产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也要使使用者和开发商受益。前者对使用者和开发商无直接利益关系,须要通过制定法规来加以控制,同时要有政策上的调节和支持。当然,公民的环境意识和公共道德始终是整个工作的基础。
第三,应关注普通建筑。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重要的并不在于设计和建造一些高技术水准的高标准的建筑,用以宣传和示范,而要解决最广大的一般住宅和普通建筑的问题,例如冬天保温、夏季防热、自然通风、建筑隔声、垃圾收集、供水保障、降低采暖费用、太阳能热水器等。技术策略要抓主要矛盾,多采用被动式措施,不能技术堆砌,片面追求高技术。还有农村住宅也应该进入发展绿色建筑的视野。对农村住宅,既要挖掘传统民居千百年来积累起的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生态经验,也要看到现代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的巨大改变,探索适宜的生态技术策略和农村建筑设计。秦佑国认为当前一些应用低技术的生态农宅,以及改造后的陕北新窑居就是较好的实例。
立足国情关注中国绿色建筑的特有问题
在怎样立足国情,关注中国绿色建筑的特有问题方面,秦佑国提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立足节约土地与居住模式,节约土地是当前中国一再强调的政策。需要从人均生态足迹和“土地生态价值”方面来思考。人均生态足迹是指把地球资源储量和产量以及环境负荷按地球土地面积分配,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域的人按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时,其人均的资源(包括能源)消耗以及环境负荷需要多少地球土地面积来承载。从耕作条件和单位产量看,耕地有好坏之分;从生态条件和生态价值看,土地有优劣之分。评价一个建设项目对一块土地资源的影响要看结果这块土地的生态总价值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而不能仅仅看建筑物占了多少地。要鼓励建设项目利用荒地、劣地,要通过项目建设提高所在场地的生态价值,而不是“建设性的破坏”。
能源问题是绿色建筑最关注的问题。中国已是世界上消耗能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但也是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国家。中国的能源问题首先是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其次是解决能源结构问题,以及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问题。我国大多数城市,能源结构中主要还是燃煤。中国的化石能源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不可能满足需要,更不可能依赖于进口,中国煤的储量超过石油和天然气,舍煤而改用油、气,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可以实行,而在一般城市,即使是大城市,则须慎重。
秦佑国也谈到了建筑寿命问题。他说,建筑寿命长,同样的资源投入可以有更长的使用期,节约了资源。建筑的寿命长,不仅仅是这个建筑结实、牢固,经久不坏,还需要建筑有很好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前瞻性,能够应对未来的功能变化和发展,所以建筑设计时,考虑长建筑寿命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策略。中国目前,一方面建筑设计寿命偏短,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房屋在其寿命还没有终结时就被爆破被拆除,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绿色建筑还涉及绿色建材的使用问题。秦佑国认为,在这方面,要限制和禁止实心黏土砖的使用。他还举例说,木材本来是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材,但我国森林资源遭到恶性破坏,只砍不种,多砍少种,滥采滥伐,既使木材生产难以为继,更是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以至于不得不限制木材使用。再如,混凝土生产时耗能多,污染大,建筑物拆毁时难回收,废弃物难自然降解,不是绿色建材,但现阶段因为经济和技术因素,还不得不大量使用。如何在经济上可接受条件下利用废弃混凝土,是值得研究的。他还提出,应充分考虑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大量被毁房屋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如废砖瓦、废混凝土、废木材、废钢筋等的资源化利用问题。秦佑国还谈到了新建住宅住户二次装修、人工湿地、空调等与绿色建筑相关的问题。 (《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