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谭庆琏理事长在学会八届三次理事会暨八届六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打印本页】

发布日期:2007-03-24

各位常务理事、各位理事: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八届三次理事会暨八届六次常务理事会议今天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2006年的工作,研究部署2007年学会的工作。
    一、2006年学会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007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是世代相传的伟大事业,世界的发展趋势、历史的经验教训、我国的阶段性特征,使全党全国人民坚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这是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的根本保证。”
    回顾2006年,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党和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势头进一步趋好,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态势,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2006年学会工作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中国科协等部委的领导支持下,学会秘书处按照八届五次常务理事会确定的工作目标,积极努力开展工作,学会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围绕学科领域热点问题,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一年来共举办学术会议50余次,提交论文3400余篇,出版论文集40余种。学会重点抓了以下学术活动:一是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来自国内各高校院所、相关企业代表以及日本、台湾等专家、学者351人参加了会议。二是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有450多人参加了会议,有238篇论文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三是在成都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交流会。四是在南京举办的首届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五是在济南举办的中国巴士快速交通营运实践大会。2006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召开的学术会议还有:防护工程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城市燃气分会第九届理事会暨学术交流会;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国FRP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等。     
    从2003年开始,学会就把城市交通问题作为重点工作来抓。2003年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及设备国产化论坛,在昆明召开了中国巴士快速交通发展战略研讨会。针对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并发表了《昆明宣言》。同时酝酿成立轨道交通技术推广委员会和巴士快速交通技术推广委员会,会后向建设部递交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建议材料。从2004年到2006年间,围绕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问题,学会坚持不懈地开展各类学术活动,特别是在推进轨道交通和巴士快速交通技术与政策措施等方面,在推进巴士快速交通运营线路的规划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建设部的肯定。
    2005年,在陈肇元院士建议下,针对我国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和管理问题,学会与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召开了两次院士、专家研讨会,最终形成了书面报告经建设部同意上报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在第六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颁奖大会上,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书面发言中指出:“社会各界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十分关心我国当前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和管理问题,多次向国务院和建设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谭庆琏、陈肇元等同志也联名写信给温家宝总理,参加了受温家宝总理委托、曾培炎副总理主持召开的座谈会,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提出的要从管理和制度上解决的要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今年1月,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建质〔2007〕1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为文件的出台作出了贡献。” 
    举办院士专家系列讲座:与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共同开展了“土木工程院士系列讲座”。2006年在北京举办了三期讲座,分别是:陈祖煜院士主讲的“工程建设中的滑坡灾害和防治”;王梦恕院士主讲的“二十一世纪是我国地下空间作为资源大开发的世纪”;施仲衡院士主讲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讲座面向广大科技人员,并通过教育部中国会议在线网络进行直播。此外,在郑州与河南省土建学会联合举办了由刘西拉教授主讲的题为“我国工程建设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的讲座。 
    承担课题研究工作:积极组织会员单位,参加由建设部负责申报的“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课题工作,该研究课题已通过审查作为国家“十一五”科技重点支撑计划课题,学会秘书处负责承担了其中一个课题的研究工作。承担了建设部《工程勘察设计技术进步十一五规划》、《巴士快速交通技术运营研究》、《巴士快速交通自动导航系统》、《基坑支护结构优化动态设计系统》、《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村庄与集镇农房建设十项适用技术及图解》、《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评标办法编制指南及示范文本》等课题的研究与编制工作。承担了中国科协《中国城市承载力及其危机管理研究 》中的子课题“城市交通发展及其产业政策研究”和《2006土木工程学科发展报告》的研究编写工作。
    举办当代住宅科技创新与发展巡回展: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2006年正式推出了《当代住宅科技创新与发展巡回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创新技术展》。巡展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综合技术,主要展示获得2004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优秀住宅小区提名奖和2005、2006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的住宅小区的优秀规划设计与科技创新内容。第二部分为单项技术,主要包括住宅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地热能利用技术、蓄冷技术、住宅小区雨污水处理与再利用技术、节地规划设计及新设备、新材料等。巡展于2006年6月在沈阳成功举办了辽宁省首展,又分别于7月、8月、11月和12月在合肥、北京、武汉、广州成功举办了安徽省、北京市、湖北省和广东省展。巡展得到了上述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湖北省主管省长亲自出席湖北省展的开幕式。巡展受到各地科研、设计、教学、房地产开发单位的热烈欢迎,观众达5万余人。
    《土木工程学报》工作:《土木工程学报》于2006年8月被EI重新收录为核心期刊。为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学报编委会还增加了四名国际编委,强化中英文的审查水平。同时,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研究项目进行定向征稿,包括三峡工程、润扬大桥、苏通大桥等。据统计,2006年学报的发稿周期已经缩短到了一年以内。为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间的联系,应广大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的要求,成立了《土木工程学报》理事会,由30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成员单位组成。
    (二)国际交流能力进一步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
    积极推荐人选在国际组织中任职。2006年,我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向国际土协推荐21个技术委员会委员,得到了国际土协的认可,使该组织的每个委员会都有我国专家参与工作。经学会推荐,上海隧道股份公司成为国际隧协的单位会员、周文波为个人会员。向国际桥协推荐正代表两名,分别为赵基达、刘晓光,副代表肖从真一名,使我国专家学者在该组织任职人数达9名,个人会员达130人,单位会员9个。国际结构混凝土协会在原有陶学康一名代表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名代表冯大斌,两名副代表张雁、肖从真。其他国际组织的中国会员也有增加。
    扩大交流范围,深化交流内容。学会与蒙古土木工程师协会建立了联系,与越南土木工程学会、英国职业工程师学会拟在2007年签署双边协议,与日本地盘工学会签署了合作协议,与澳大利亚工程师学会的交流明年有望取得进展。与日本国际建设技术协会续签了五年的合作协议,并增补了交流内容。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和加拿大土木工程学会就工程界可持续发展问题签署了一份重要议定书,我会给予支持。
    举办国际会议及展览。2006年在华成功举办了五次国际学术会议及展览。包括与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联合,在北京举办了国际地下空间学术交流大会;与日本国际建设技术协会、日本土木工程学会联合,在上海举办了中日大城市圈交通高层论坛;与世界客车联盟等组织联合在上海举办了第六届世界客车博览会亚洲博览会;在昆明召开了中日山区高速公路风险管理研讨会;在北京召开2006国际薄壳及空间结构学会学术讨论会亚洲及太平洋薄壳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国外参会代表共计210人。
    顺利完成团组出访任务。2006年学会共派出团组11个,157人次。包括赴日本市政工程与基础设施考察团和地震防灾考察团;赴澳大利亚、新西兰住宅建设考察团;参加了国际隧道协会在韩国首尔召开的第三十二届会员国大会和主题为“地下空间安全”2006世界隧道大会;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国际结构混凝土协会第二届国际会议;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以“天然气•环保•我们生存的世界”为主题的第二十三届世界煤气大会暨世界煤气展览会;联合国人居署在加拿大温哥华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城市论坛;国际公交联盟亚太区首尔会议及客车展览会;在秘鲁利马举行的国际煤气联盟理事会议。由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与地下空间分会同台湾隧道协会在台湾成功举办了第五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谭庆琏理事长应邀率团参加了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2006年会,代表中国在会上做了题为“天人合一,中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努力”的报告,受到了组织方和与会代表的好评和赞赏。
    向国际组织推荐工程奖项。学会向国际结构混凝土协会推荐项目参加“混凝土结构奖”的评选。我国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58层上海明天广场名列第四名,荣获fib杰出混凝土结构特别褒扬奖,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深圳福建兴业银行大厦荣获提名奖。
    圆满完成来华团组接待工作。
    2006年学会接待来访团组12个,146人次。包括日中经济协会节能普及考察团、智利建筑业协会团、俄罗斯建筑桥梁业考察团、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运输与发展分会主席依娃乐那-拉(EvaLerner-Lam)一行、荷兰国家公共事业部施工部门主任欧得(H.Oud)一行、英国职业工程师学会主席布来恩迪雄一行,以及国际隧协主席帕克(H.Parker)和秘书长贝林格尔(C.Berengier)、欧洲土木工程理事会副主席卡斯顿阿伦思(Carsten Ahrens)、加拿大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秘书长贝思纳(Jacqunes.Besner)、越南土木工程协会副秘书长兼外事部主任陈庭贺、加拿大沃特卢(Waterloo)大学约翰切瑞(John Cherry)教授,安排了香港大学生来内地实习工作。此外,在北京组织了香港内地青年土建冬令营活动,这是香港回归后组织的第七次香港与内地青年交流活动。
    (三)积极开展表彰奖励活动与推荐工作
    2006年完成的工作有:第六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的评选工作,有27个项目、135个单位获得大奖;双优双节杯住宅方案竞赛评选表彰活动;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评选表彰活动,有20个项目获得金奖;完成了首届中国十佳桥梁评选表彰工作;组织参加中国科协期刊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我会推荐17篇论文有6篇获奖;完成了第七届优秀土木工程论文奖评选工作,共评选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5名和鼓励奖47名;2006年度高校优秀毕业生奖评选工作,有25名学生获奖;协助完成了2006年度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评选工作。此外,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6年度候选创新研究群体的推荐工作,我会推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质保障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创新研究群体通过了中国科协的评审考核,作为中国科协的15个优秀研究群体之一推荐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并获得经费资助360万元。学会申报的建设部“十五”全国建设事业科技先进集体和个人,有3个单位、5名个人获得表彰。
    (四)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影响进一步扩大
    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的设立符合了自主创新时代的主旋律,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06年1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第五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的颁奖大会,建设部副部长黄卫、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徐善衍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并讲话。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台以及新华社、科技日报、中国建设报、人民铁道报、人民交通报、中华建筑报、大众科技报、《建设科技》、《中国科技奖励》等新闻媒体分别作了报导。此外,中国建设报、《土木工程学报》还开辟了大奖专栏进行系列报道。
    建设部对学会开展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的活动高度重视,2006年建设部办公厅专门致函各省、自治区建设厅和直辖市建委(《关于做好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推荐工作的通知》〈建办秘函〔2006〕111号〉)。这对扩大詹天佑奖的影响,进一步搞好詹天佑奖的各项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7年1月2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了第六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颁奖大会。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同志作了大会书面发言,指出:“詹天佑大奖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设立,建设部等单位及香港特区同仁支持评选的一个重要奖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自主创新,突出高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奖项。获得詹天佑大奖的工程不仅是获奖工程和获奖单位的荣誉,更是体现我国建设工程技术水平与成就的重要标志。”建设部黄卫副部长、中国科协冯长根书记出席了会议并作了讲话,来自获奖单位、专业分会、地方学会及团体会员单位代表八百余人参加了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长蔡新荣先生代表获奖单位作了发言。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建设报、人民铁道报等40余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导,搜狐网、中国学术会议在线网进行了网络在线直播,国内3000余家网站进行了报导。
    (五)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完善组织机构。指导批准了桥梁分会、隧道分会、燃气分会换届工作,质量分会筹备工作基本就绪,拟在今年召开成立大会并开始工作。以通讯方式征求常务理事意见后,批准成立了总工程师联合工作委员会。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正式成立了北京詹天佑土木工程科技发展基金会。 
    加强会员管理与服务工作。要求专业分会的理事及专业委员会的委员必须是学会会员,进行了逐一核实并公布名单。完成了学会所有个人会员统一证号的登记备案工作,并在网站上进行了公布。利用科协个人会员管理系统,开展为会员服务活动,完成了近4万名个人会员数据库导入工作,建立了学会与会员之间信息互动的便利渠道,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发展会员、《土木工程学报》读者意见反馈调查问卷等活动。经过认真策划和准备,学会的英文网站已经开通。
    注重秘书处能力建设。针对秘书处的工作性质,结合秘书处人员结构,提出了加强秘书处工作人员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包括提高自觉学习能力、学术活动组织能力、会员市场开发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推进秘书处的能力建设,如组织年轻同志开展业务知识学习,并建立了长效机制,对能力提高较快的同志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六)专业分会发挥了重要支柱作用
    2006年各专业分会及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活动,各项工作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成绩,发挥了重要支柱作用。学会工作取得的成绩与各专业分会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桥梁分会、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分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防护工程分会等学术活动开展的比较活跃;隧道分会、市政分会、土力学分会、空间结构专业委员会等国际交流活动组织工作较为出色;公交分会、燃气分会、计算机分会、招投标分会等在配合政府部门开展课题研究、技术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总会交办的工作反馈比较及时的分会有隧道分会、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分会、公交分会、计算机分会等。
    (七)地方学会工作成效显著
    2006年,各地方学会结合本地区特点,积极开展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各地方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北京市土建学会承担工程师职称资格评审工作;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举办“京津城际轨道交通桥梁工程技术交流会”;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举办“世博建设科技研讨会”;辽宁省土建学会举办“节能省地住宅和外墙外保温技术”学术报告会;吉林省土建学会结合“白山松水环保世纪行”活动,承办“吉林省建筑节能新技术与产品展览会”;黑龙江省土建学会编制《黑龙江省建筑业十项新技术推广应用导则》;河北省土建学会参与完成“河北省抗震防灾图集”;河南省土建学会主办“河南创新90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山东土建学会编写完成大型科普丛书《自然科学向导》建筑篇;山西省土建学会举办“建筑科技创新报告会”;陕西省土建学会编排制作《陕西省新农村住宅设计方案宣传展板》,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甘肃省土建学会开展全省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宁夏自治区土建学会受建设厅委托,组织开展《全区优秀勘察设计评选》活动;江苏省土建学会举办“江苏省岩土工程联合学术年会”;安徽省土建学会举办“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建筑学术交流会”;浙江省土建学会主办“2006年浙江国际智能楼宇技术与安防产品展览会”;福建省土建学会举办“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研究与思考”报告会;江西省土建学会配合编制《江西省村镇建设导则》;广东省土建学会召开“广东省第四次土木建筑施工技术交流会”;湖南省土建学会与企业联合开发了专利产品—含纳米材料的结构胶,并积极推广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湖北省土建学会编制“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技术导则”;四川省土建学会举办“中国第二届国际水环境与水务发展(成都)论坛”;贵州省土建学会举办“贵州省节能墙体材料专题研讨会”;青海省土建学会编制《青海省建设领域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目录》;新疆自治区土建学会配合新疆建设科技大会,承办“新疆建设科技成果展览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贵州、云南、广西、四川、重庆、西藏、成都土建学会联合,每年召开一次的西南六省区市七方土木建筑学会年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二十四届,开创了区域间举办学术活动的先河,对推动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们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仍要紧紧围绕土木工程建设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不懈地开展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学术活动,引领土木工程学科发展,促进土木工程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二是积极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三是必须依靠一批热心学会工作、勇于奉献的专家学者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每项成绩的取得都渗透着他们辛勤的汗水。四是为了保证学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健全完善学会组织和规章制度。
    二、大力推进土木工程的科技自主创新,为建设土木工程科技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党中央、国务院在综合分析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紧紧抓住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这个关键,形成自主创新的机制和制度,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指导方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正确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长,从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上看,我国确已成为土木工程建设的大国,但称不上土木工程强国。这是因为我国工程建设技术在工程理论、工程实践和工程管理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即便是我们认为与国外差距较小的工程理论,也很难找到目前国际上较优秀的工程理论出自中国;在结构计算方面,除了高层结构设计软件在国内比较普及外,大部分重要的软件主要来自外国;在工程实践方面,在一些国家重点工程的施工技术方面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甚至是国际领先水平,但在整体上,从工程管理、工程设计到具体施工,从特大城市到中小城镇,工程技术水平则存在不小的差距。
    土木工程是一门把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实践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它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依赖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地发展。要提高我国土木工程界的科技水平,有赖于与土木工程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与突破,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土木工程特性,逐步形成系统的工程实践理论和应用技术,来促进土木工程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总的来讲,就是要大力提高土木工程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具体措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广泛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竞争与交流合作,大幅度地提升我国土木工程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能力。在多数领域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集成再创新,尽快实现引进技术的本土化;在具备条件的某些产业或产业发展的某些阶段,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的前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能力,占领对我国土木工程发展至关重要的科技与产业制高点。
    第二,要开展土木工程各学科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比较研究,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差距和不足,提出赶超的措施与建议。土木工程各专业学科要选择一些工程项目作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试点项目,舍得在前期工作上下力量、花时间、花投资,加大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控制,精心施工、严格管理,力争实现突破和超越。
    第三,加强土木工程的基础研究,着力增强土木工程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后劲。要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木工程创新体制与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影响土木工程科技发展的障碍和问题。
    第四,要注重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确保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科技研发资金等的投入,提高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重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作用,这是提高更广大劳动者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土木工程科技水平和工程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学会要根据自身条件,搞好各类培训和职业培训。
    第五,土木学会作为全国土木工程领域综合性科技学术社团,是推动土木工程科技进步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在建设土木工程强国进程中,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发挥学术先导性作用,引领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通过各种学术活动的开展,大力推进土木工程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努力实现土木工程领域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要以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的评选和表彰为契机,努力营造土木工程领域自主创新氛围。以突出科技自主创新为重要标志的詹天佑大奖,是中国土木工程领域最高工程科技奖项,获奖的项目综合反映了我国土木工程科技进步和新技术应用情况,特别是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学会要进一步认识詹天佑大奖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一方面要大力宣传获得詹天佑大奖的工程,宣传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奖的评选,可以进一步提高科研、设计、施工和建设等单位对科技自主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广大土木工程科技工作者和建设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并以满腔的热忱投身到自主创新时代的滚滚潮流中来,为不断增强土木工程领域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勇敢地迎接挑战。
    第六,依托工程责任保险和工程质量保险,建立和完善工程风险管理机制,推进土木工程的科技自主创新。
    经过十年的准备和努力,在建设部和有关部委的领导支持下,我国第一家专业责任保险公司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12月16日经保监会批准同意筹建。经过一年多的紧张筹备,目前已基本具备开业条件,等待保监会验收后,批复挂牌开业。
    发展我国责任保险事业,符合促进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各类风险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符合促进我国建设行业健康、有序、规范发展的要求。对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提高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对保证工程质量,对促进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利用土木工程学会专业和行业的业务优势和责任保险公司的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对学会、对保险公司都会带来很大的好处,取得双赢的局面。
    2、在工程建设领域引入工程风险的理念,把对工程的风险咨询管理,置于工程前期、规划设计及建设的全过程,认识风险,识别风险,防范风险,规避风险。把对工程项目的指导、帮助、监督与工程责任保险紧密的结合起来,把工程风险降低到最低,把赔付的准备金拿出一部分,用于工程风险咨询管理,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程责任保险的新路子。
    3、长安责任保险公司业务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工一切险、建安一切险,公众责任险、雇主责任险及其他的职业责任保险业务。另一方面是工程项目竣工后的内在质量保险业务,包括:大型公建,大型桥梁、隧道,大型水利设施,铁路、公路、机场及商品住房等工程质量保险。以传统的责任险保生存,以工程质量保险作为重点目标。
    4、工程质量保险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新事物,工作的开展必须积极稳妥,准备从试点开始,探索路子,摸索经验,逐步推开。
    工程质量保险问题希望学会各专业分会能予以重视,会后将与各专业分会及专业委员会研究如何开展工作。
    三、2007年重点工作
    2007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各项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开展活动,促进土木工程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2007年着重完成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学术活动
    1、学术会议。2007年按计划将举办学术会议50余项,总会着重抓好以下几项会议:国际结构工程大会;第二届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建设工程风险管理与工程保险论坛;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第十四届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城市公共交通分会年会等。 
    2、举办土木工程院士专家系列讲座。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今年将努力举办更多场次和更大规模的土木工程院士专家系列讲座活动。
    3、举办“当代住宅科技创新与发展巡回展”。积极与地方建设主管部门、地方学会等联系与合作,将这一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
    4、加强《土木工程学报》审稿和编辑工作,进一步提高稿件质量和水平,并积极筹备申请加入SCI事宜。
    5、利用网络平台,积极为会员提供继续教育与技术培训服务。
    6、课题研究工作。认真开展国家“十一五”重点支撑项目“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和创新体系研究与示范”课题研究工作,组织开展《土木工程自主创新体制机制课题研究》调研工作,继续组织完成《巴士快速交通技术运营研究》、《巴士快速交通自动导航系统》、《基坑支护结构优化动态设计系统》、《村庄与集镇农房建设十项适用技术及图解》的研究与编制工作。
    7、认真组织好内地青年工程师赴香港参加夏令营活动。
    (二)国际交流
    1、派出团组。要认真作好出访团组的各项工作,强调两点,一是要加强外事纪律,二是要认真完成出访总结或考察报告的编写工作。今年参加国际会议、双边及多边交流、技术考察等项目有:赴日本、韩国基础设施建设与工程的安全管理交流考察;赴巴西、哥伦比亚考察综合交通系统;赴捷克参加2007世界隧道大会暨国际隧协33届年会;赴希腊参加国际地下空间协会年会;赴美国、加拿大“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交流;赴日本“大城市交通”和“桥梁与结构工程”考察;赴德国参加第13届武器效应与结构相互作用国际会议;赴澳大利亚参加“第五届澳大利亚应用力学大会”;赴欧洲考察住宅建设;赴英国、瑞士“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法律及实务考察”;赴波哥达、英国、芬兰、美国、匈牙利、南非、埃及考察城市公交;赴比利时参加世界客车博览会等。
    2、认真完成好学会在北京举办“国际结构工程大会”的外事任务。接待安排好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来华访问及考察活动。积极筹备2008年在西安召开的“第十届国际滑坡及工程边坡会议”,认真作好会议组织联络工作。
    3、继续加强与已加入的七个国际组织的联系与合作,与中国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密切合作,积极争取国际地下空间学会秘书处设在中国事宜,申请成功后秘书处设在我会。
    (三)表彰奖励
    2007年学会表彰奖励活动有四项:
    1、2007年第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评选表彰。
    2、2007年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评选表彰。
    3、2007年双优双节杯住宅方案竞赛评选表彰。
    4、2007年度优秀土木工程毕业生奖评选表彰。
    要着重搞好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扩大影响,使大奖的社会影响力与大奖的地位和作用相匹配。获得大奖不仅仅是获奖单位的荣誉,更是反映了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成就。因此,要加大对大奖的宣传力度,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要积极与中央电视台联系与合作,争取在黄金时间段,进行大奖的系列宣传报导。另外,在主要报刊上定期出专版,介绍获奖的工程项目。
   (四)组织工作
    1、继续加强会员发展工作,关注学生会员发展工作。增强为会员服务的意识,创新为会员服务的渠道和办法。
    2、进一步注重发挥专业分会及专业委员会的作用,积极与地方学会、团体会员联系、沟通与合作。
    3、加强学会秘书处的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秘书处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并对地方学会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希望各地方学会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不断增强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尤其要培养对学会工作的热爱。学会的发展空间很大,不要光等政府职能转变,要以改革作为动力来创新,推动学会工作的发展。二是希望总会与地方学会进一步加强联系,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接触、互相联系、互相联动,调动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充分借助、利用各自的平台和资源,共同促进、推动各自工作的开展。三是希望地方学会能够更加关心、更加重视总会的工作动向,积极配合、共同参与,大力协助推动总会重点工作的开展。
    同志们,新时期新形势赋予了学会新的任务、新的使命,也为学会工作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2007年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以优异的成绩来庆祝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成立95周年。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内 邮编:100835

Email:Master@cces.net.cn

京ICP备150565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