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术交流、做好学会工作

【打印本页】

发布日期:2004-07-15

  (2004年6月26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王俊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专业分会、地方学会、团体会员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学会组织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已经走过了九十多年的历程,在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工程建设水平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院把做好学会工作,作为活跃、推动行业的技术交流与发展的平台,也作为我院科技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下面把我院在做好学会工作方面的情况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一、院简介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3年9月,原为建设部直属的综合性建筑工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于2000年10月成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原中共中央大型企业工委)管理的大型综合性建筑工程科技型企业。五十多年来,随着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机构体制不断调整、发展、壮大,现已成为一个专业设置比较齐全、技术力量比较雄厚、试验装备比较先进,运行机制适应改革需要的建筑工程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在改制过程中我院不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个姓制度与管理规定,着重抓好技术创新,特别注意抓好科研工作、标准规范工作与质检工作,完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开展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推进成果的工程化与产业化,协助政府做好技术立法与技术监督工作,承担设计、施工、监理、产品生产、销售等任务,直接为生产单位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全院设有三类不同性质的机构,即:研究开发机构,包括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4个研究开发机构;技术立法和技术监督机构,包括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6个技术立法和监督机构;科研成果的推广与经营机构,包括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等6个机构。此外,我院还在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成为我院的技术窗口。
二、学会工作
我院是较早参加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团体会员之一,土木工程学会下设挂靠在我院的二级学会有: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计算机应用分会;挂靠在我院的三级学会有: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专业委员会、建设工程无损检测专业委员会、预制整体预应力技术专业委员会、空间结构专业委员会、结构可靠度专业委员会、桩基础专业委员会。我院有多打击十位业务技术骨干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及各级分会中任职。除此之外,我院还参与了土木工程组织工作委员会以及学术、教育、科普、外事、咨询、标准与出版委员会的工作。
1、重视学会工作
我院重视学会的工作,院、所各级领导亲自参与学会各项工作,把学会作为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推广新技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一个平台;并在人力、物力及各项工作的开展上给予大力支持,充分鼓励院科技人员参与学会组织,以发挥专家在行业科技活动中的作用。
我院涉及的众多业务范围:如建筑业(土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监督及管理;工程与产品检测;计算机软件、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建筑结构、地基基础等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均与土木工程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专业息息相关,作为团体会员单位,特别是在我院转企改制以来,紧紧围绕着配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主要工作任务,即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编辑出版科技书刊、开展民间国际科技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推广先进技术、举荐与表彰奖励优秀科技成果与人才、发展个人会员等方面展开我们的工作。我院的团体会员工作被作为院科技工作的一部分,日常为学会组织与院科技工作者的联系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近年来重点在征集专业论文、发表学术刊物、推荐詹天佑土木工程科技奖、技术培训、成果推广、提供资讯及发展个人会员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
    2.开展多种形式交流活动
    挂靠在我院的各级学会定期召开年会,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学术交流活动,并精心准备论文,汇集成册以促进学术交流。各专业委员会积极组织出版有关专业的指南、手册等技术专著,以指导社会迫切需求的专业技术。
    3.推荐学术论文及工程科技奖
    由于我院具有土木工程专业优势,鼓励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向专业刊物推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土木工程学会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土木工程学报》以及与其它单位联合出版的《岩土工程学报》、《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等刊物上推荐并发表了我院大量学术文章。詹天佑土木工程科技奖是由建设部认定的全国建设系统工程奖项。我院积极协助推荐下属中技集团公司、建研设计研究院的优秀工程项目申报詹天佑土木工程科技奖;2003年《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项目荣获了第三届詹天佑土木i程大奖,我院是第二获奖单位。
    4.开展继续教育及科技推广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21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也要求每一个科技工作者要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院在开展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每年组织各类技术培训班十几期,有上千人次参加。通过继续教育,至2003年底,我院已有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111人,一级注册建筑师59人,注册监理工程师50人,造价工程师9人,项目经理190人,岩土工程师23人和7名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
    在推广先进技术方面,我院利用已有研发成果、成套技术、实验室对社会特别是企业开放服务。并为传播信息、交流技术、展示成果、贯彻标准,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技术交流会、展示展销会等每年也均有几十次之多,有数千名技术人员参加。
    三、对土木工程行业的贡献
    我院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在共同发展合作中结成了伙伴关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土木工程与高新技术》,我院是唯一的协办单位,我院的有关领导及科技人员不仅参与了投稿,还参与了论文集编审,为学会的论文集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今年我院又组织多名专家及挂靠在我院二级分会及相关专业委员会参与了土木工程学会《2020年的中国工程技术发展研究》土木卷以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20年学科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写工作,以促进建筑行业科技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我院在为中国土木工程行业的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全院截止2003年底共完成科技成果2215项,编制规范标准454本,科技成果获国家奖91项,省部级奖373项。成果转化率从改革前的10%左右,提高到近50%。同时与30个国家和地区的同行机构建立了科技合作和交流关系,院主编出版全国性公开刊物6本,挂靠在院的各类学会等群众性学术团体五十多个,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改企转制后,我院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继续保持在行业科技发展方面的领先地位。
    1、重视标准、规范的修编工作,从80年代开始,该项工作成为我院一项重要的科技任务。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和总结我国的工程实践经验,编制出的标准规范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符合国情,与国际接轨。我院负责建筑结构、工程抗震、地基基础、工程材料、空调、净化工程、建筑声、光、热工程、建筑施工与质量控制,暖通、空调、净化设备以及质量检测仪表的标准的技术归口管理工作。起到了统一规划、协调配合、提高质量的作用,为行业的技术立法工作做出了贡献。
    2、建筑结构方面,我院在预应力技术、高层建筑结构技术、大跨度空间结构技术、建筑结构检测与评估诊治技术、建筑结构领域基本理论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工程,为技术的推广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地基基础方面,我院重点在地基基础设计、特殊土地基的研究开发、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桩基技术的研究开发、高层建筑箱筏基础设计的研究、深基坑支护的研究开发等方面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展科研与工程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促进了建筑地基领域的技术进步,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
    4、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方面,我院对结构分析计算方面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作为院核心技术的PKPM系列软件在包括建筑、结构、设备等设计各专业实现集成化,同时加大对结构计算分析软件的研发力度,推出各种计算模型与结构体系的结构分析设计软件。通过这些研发工作显著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成为目前国内应用最广、用户最多、影响最大的设计软件,对国内建筑设计领域的技术进步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PKPM系列软件于1997年完成海外版的开发,以其优异的性能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各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期,我院以设计—施工软件一体化为目标,下大力研发与推广建筑施工软件,成功开发出概预算软件、施工项目管理软件与施工技术管理软件。施工软件已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始推广应用,市场反映强烈,收到了预期效果,它们的应用,必将对推动我国建设事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外,我院在建筑防灾、建筑材料、建筑机械、建筑节能、住宅产业化等方面同样为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对学会工作的展望
   我们很感谢土木工程学会给我们提供这么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在此可以向各会员单位学习、交流工作经验及体会。我们感到会员单位工作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脚踏实地,把工作做实做到位是今后我们的工作目标。
    在当前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要谋求团体会员工作有更大的发展和突破,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认真自省我们还存在的问题,寻找切合实际的工作模式,为行业的科技事业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版权所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内 邮编:100835

Email:Master@cces.net.cn

京ICP备150565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