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组织建设促进学术交流

【打印本页】

发布日期:2004-07-15

  (2004年6月26日广东土木建筑学会秘书长王离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专业分会、地方学会、团体会员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第一部分  第三届理事会的工作回顾
一、加强自身建设,健全组织机构
    为了担负起学会在新时期的各项任务,我会首先致力于实现学会组织建设的完善。主要抓了以下三项工作:
1、加强学会秘书处的建设
    如果说理事会全体理事是这个学术团体的灵魂,那么,一个运作良好、制度健全的秘书处就是这个学术团体的心脏。学会秘书处从1997年只有2名全职工作人员增加到现在的6名,办公环境的改善和办公设备的更新提高了学会的办事效率,为学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在,300—500人的大型学术活动,由秘书处独立承办均可以组织得井井有条。学会于2002年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授予学会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2、加强学会下属学术委员会的建设
    九五期间,随着我省建设行业的腾飞,学会下属原有的14个学术委员会 (2003年根据省民政厅的指示,统一更名为专业委员会)的专业划分已不能完全适应建设行业的发展趋势,为此常务理事会经过审慎研究,于1998年成立给排水学术委员会;2000年成立工程检测学术委员会和环境艺术学术委员会;2001年成立地下工程学术委员会和建筑物诊治学术委员会。
    在成立新的学委会时,我们坚持在组织上搞“五湖四海”“老中青三结合”、在学术上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原则。因此,学委会的凝聚力较强。这些新的学术委员会尤其是工程检测、环境艺术和建筑物诊治这三个学委会,具有学科综合性、学术前沿性的特色。环境艺术包含建筑创作、城乡规划、园林景观、美术雕塑等多种学科门类,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急需;工程检测学委会团结了全省各地的工程检测技术人员,队伍大、活力强;建筑物诊治,以前叫既有建筑物的检测、鉴定、加固与改造,学会看准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及时与省建筑科研院一起组建这方面的学委会,并且定名为建筑物诊治。这个新名字是我学会首次提出来的,已得到全国同行的认可,该学委会挂靠单位一一省建筑科研院为此专门成立建筑物诊治研究所,使之成为一门新兴的热点学科,有力地推动了学术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我们在加强建设新的学委会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发挥老学委会的作用和活力。一些活动开展一直较好的学委会,我们要求他们一二年内开展一次大型学术年会,且年会质量要不断提高;对一些活动较难开展的学委会,我们用合作、扶植的方法加以促进,如已停止了4年活动的工程经济学委会,经过重建又开展了活动;建筑结构学委会由于大家设计任务较重,开展学术活动较困难,学会秘书处就加强与他们合作,在2001年联合举办“新世纪广东省首届建筑结构技术交流大会”,征集120多篇论文,出版了三本专集,参会人数多达350人,使建筑结构学委会全体委员受到很大的鼓舞。到2002年,学会下属的学术委员会已发展壮大到19个,由于城乡规划已单独成立了学会,因此目前正式学委会即专业委员会共有18个。
3、加强对学会会员的管理和联络
    2001年根据广东省民政厅新颁布的规定,省内务社会团体的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须统一换发由广东省民政厅印制的会员证,我学会趁此机会开展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会员普查活动。普查和重新登记的目的就是为了重新落实学会的服务对象,更新会员信息。我们原有登记的会员四千余人,由于近几年人事变动较大,有些已无法联络沟通,经过学会三年左右的努力,重新登记的会员人数已达二千人,在全国各省级土建学会中是走在前列的。随着普查工作的开展,我会依次建立了《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会员管理制度趴《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会员优惠制度》,与此同时还建立了《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属下各学术委员会管理制度》,要求各学术委员会每年年初都必须制订本年度活动计划;贯彻执行会员优惠制;每年必须为本专业会员提供两次免费的大型学术活动等等。为了加强学会与会员的联系和沟通,1997年以来我们建立了《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联络员制度》,各会员单位推荐1—2名联络员,学会每年召开一次联络员会议,研究如何开展联络工作,学会的一切活动信息均由联络员直接通知本单位的会员参加,这样可以加强学会与会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增强了学会的凝聚力,有利于开展学术交流和各项活动。
二、突出一个“学”字,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
    完善组织建设只是学会工作的一小部分,学会与协会不同,学会工作一定要突出一个“学”字,否则,学会就会失去本色,失去生命力。因此,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培训和开展学术活动上。
1、技术培训
    学会除了接受上级有关部门委托的培训任务外,大量的技术培训工作是举办一些前沿学科和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培训班,因为学会有一大批顶尖的专家学者在无私地支持着学会开展各种学术活动。
    1998年受广东省建设厅的委托学会连续举办了《建筑防水规程》培训班和《建筑基坑支护规程》培训班共9期,培训人员达1389人。其中《建筑防水规程》培训班在广州举办了3期,在深圳和珠海各1期;《建筑基坑支护规程》培训班在广州举办了4期。参加培训的人员都是来自全省各地建筑设计单位、施工企业、质监部门、房产开发等单位的本会会员和各种工程技术人员。
    1999年学会继续受广东省建设厅科教处委托举办了三项五期规程培训班,有1000多人次参加培训。其中《建筑防水规程》培训班和《建筑基坑支护规程》培训班是1998年开办了三期之后仍未能满足求学人员的需要而加开两期的。继以上两个规程培训后,学会又举办了三期《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规程》培训班,每期均有200多人参加,培训班聘请的讲课老师都是规程的主要起草人,大多是学会的理事或学术委员会的负责人,从这里可看到学会人才荟萃、专家云集的优势,这是其他一般的培训班所难以达到的,当然,培训和答疑的效果也是相当理想的。
    2000年3月,由学会主办、中国水泥制品工业协会预制桩专业委员会协办的“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培训班”在广州举行。广东省30多家管桩厂及全国各地有关单位共230多名技术人员参加了本次培训。
    2002年的5月、9月、10月,学会与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办一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学习班和两期《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学习班。由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都是本年度新起用的国家标准,并且由规范的主要起草人、学会名誉理事长容柏生院士全程讲解,所以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期达到376人,二天内整个会场座无虚席。
2、学术活动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是我们学会工作的侧重点,是增强学会生机和动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学会为广大会员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开展学术活动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是由学会牵头主办,几乎每年均有一次以上的大型学术交流会;二是由学会下属的学术委员会主办,大多是每二年举办一次。主办的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有学术讲座、现场参观、学术交流会等。学术交流会有的由学会或学委会单独承办,有的是与兄弟学会或兄弟学委会联合主办。
我们主办的一些大型学术交流会,均是与省建设厅联合主办的,这样做,号召力强,影响面广,参会人员多,学术气氛浓,因而收效较大。我会本着为会员服务的宗旨,每次交流会坚持不以赢利为目的,收费较低,食宿条件较好,从而赢得与会人员的赞同和褒奖。下面列举一些主要的学术活动:
    1997年学会和省内各地方学会联合举办了两次大型巡回讲座:一是“97广东新型防水材料及施工技术和实物演示巡回讲座”。地区包括广州、佛山、江门、肇庆、珠海、深圳、阳江、湛江、汕头、惠州、梅州等11个城市;二是“广州地铁楼房桩基托换工程巡回讲座”,地区包括广州、东莞、韶关、珠海、茂名、湛江等六个城市。两次讲座参加人数多达3200人。同年,与广东国际建筑装饰材料博览会联合举办“广东建筑电气学术研讨会”,会内围绕智能建筑和现代照明技术趋势的主题进行研讨。由于主题突出,同时也有时尚的建筑装饰材料展览,所以参加人数也多达3000多人。
    1999年学会在10月和11月分别举办了“顺德容奇某公司办公楼整体顶升现场交流会”和“名汇商业大厦地下室施工技术现场交流会”,由于这两项工程所采取的技术处理办法在当时是比较新颖的,因此两次交流会共有1100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
    2000年3月29—31日,由广东省建设厅和学会联合主办、建筑施工学术委员会协办的“广东省第三次建筑施工技术交流会”在广师学术交流中心胜利召开,与会人数多达500人;这次技术交流会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技术信息交流之广是创学会历届学术交流之最,影响深远!
    2001年8月30日学会又一次召开了“新世纪广东省首届建筑结构技术交流大会”,与会人数超过350人。此大型技术交流会同样由学会和广东省建设厅联合主办、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协办。本次会议筹备时间长达9个多月。经广东省建设厅领导批准,本次交流会还作为本年度对全省建筑结构注册工程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大会同时出版《广东土木与建筑》增刊、《南方建筑》增刊、《论文集》等三本文集,共收录了论文120多篇。大会期间还组织了350多个与会人员参观九运会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新广州体育馆和广东省邮电通讯枢纽综合楼等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同年7月,学会还与地基基础学委会联合主办了“广东省静压桩基础技术研讨会”,参加人员超过200人。
    2002年12月6日学会为了使广大设计人员正确掌握新规范版本PKPM结构系列设计软件的设计思想和使用方法,更好地贯彻执行新规范内容和各项强制性条文规定,特组织会员参加由学会举办的“PKPM结构设计软件(2002新规范版本)展示研讨会”,到会人员有360多人。
    2003年尽管有非典的袭击,但在下半年8月份,学会与建筑材料学术委员会合作,联合举办了“广东省预应力管桩技术交流会”,与会人员达230人。
3、工程咨询
    学会开展工程咨询活动,既能解难,又能创收;既有利于发挥学会强大的科技潜力,也可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从1999年起,学会下了较大功夫开展有偿的工程咨询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至2003年间,学会(包括学委会、华杰公司)完成有合同书的工程咨询项目共38项,学会这几年在经济上能做到基本独立,咨询收入功不可没。当然,我们的咨询收费是很低的,着眼点还是放在解决技术难题和社会效益上。如 1999年8月份学会组织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容柏生总工为组长的咨询专家组,就清远市体育馆屋盖网壳工程验收的有关问题作出咨询意见。这项工程建成后,由于许多技术问题存在争议,拖了五年仍未能验收,该市广大市民极为关注,市人大、政协也多次提出质疑,市政府决心作为重大问题予以解决,委托学会组成专家组进行咨询。学会专家组通过深入考察,全面分析,提出了分析意见和解决方案,使五年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又如2001年初,学会受珠海某公司的委托就一高尔夫球场人工湖开挖和使用稳定性进行专题咨询,我们组织了学会内也是省内知名的十一名岩土专家进行多次现场调查研究,进行认真的理论分析和计算,提出了人工湖开挖不塌方的实施方案,得到了设计单位和建设方的认可。在咨询报告中,我们不仅解决了人工湖开挖岩土稳定的技术难题,还顺便提出湖底不用压石的建议,光此项建议就为建设方节省投资2000余万元,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三、出版著作和论文集,办好刊物,不断提高学会的学术水平
    学会注重学术著作的出版。1999年5月学会与省建设厅合编了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建筑施工实例应用手册》,全书140万字,共收集了在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新材料的研究和推广、新工艺的创造等各方面都取得可喜成绩的工程施工实例文稿67篇。编委会是由30多位专家和有关领导组成的,主编是学会两位资深专家陈家辉总工和谢尊渊教授,经过1年半的努力,将我省建筑施工企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近十年来在建筑技术方面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由于本书理论联系实际,技术先进,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施工技术人员的赞扬,在全国的销售量较大,一版再版。
    1992年学会与省建委设计处等单位合作,出版了一套二大本《广东建筑与设计》,这是总结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头十年广东在建筑与设计方面取得的成绩。此书出版以后,成为我国2000年申办奥运会对外宣传的赠送书。到2002年,又是一个十年,这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的十周年,这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的十年,广东又是改革开放的先驱省份,为此,学会又与省建设厅设计处等单位合作,编撰《广东建筑与设计》1993—2003年版,这是1992年版本的续本和姐妹篇。经过二年的努力,我们将广东90%以上甲级设计院设计的成果以及广东的大部分标志性建筑收集到三大本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大量精彩图片的著作中。这样的做法,在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中是独此一家的,该书的出版必将提高广东的建筑设计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学术地位。
    学会同时是《南方建筑》和《广东土木与建筑》杂志的主办单位,这两本定期刊物得到合办单位一一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在编辑部几位同志的辛勤努力下,五年来无论在质量和发行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南方建筑》于1997年荣获广东省出版社三等奖。2000年从16开版式改为大16开版式。但2002年省设计院退出主办单位行列,学会认识到这本有刊号的建筑杂志,是学会的无形资产,学会准备下功夫将它办得更好。《广东土木与建筑》,在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通过编辑们的辛勤劳动以及论文评审专家的严格把关,杂志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成为业内人士进行学术交流以及学会会员发表论文的园地。该刊2000年由季刊变成双月版,2001年又改为月刊,但仍显得版面紧张,难以满足广大会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
    为了缓解论文多、发表杂志少的矛盾,以及提高学术交流会的学术档次,学会下属的学术委员会,每次召开大型的学术交流会,均认真作好论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如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检测、建筑物诊治、建筑施工、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电气、建筑防水、建筑材料、计算机应用等学术委员会都利用杂志专刊或增刊出版学术论文集。据粗略统计,五年内出版论文集达18本之多。地下工程学委会,为了提高论文集的档次,除有目的的征集名家专题论文和组织专家评审组认真把好质量关外,还将《地下工程》论文集送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审查并出版,在同行中产生较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第二部分对今后学会工作的建议
    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已经届满且已超时,这次会员代表大会将选举产生第四届理事会。第四届理事会任期正处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时期,也是我省为2020年实现“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的发展目标的重要时期。学会必须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学会工作的新局面。下面根据中国科协和广东省科协、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学会改革和加强社团工作的指示精神,结合我会具体情况,提出今后学会工作的建议,供各位代表讨论和第四届理事会研究参考。
    新一届学会工作,可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改革为中心,开创学会工作的新局面。
    学会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广大会员和土建科技工作者为主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突破影响学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认真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学技术和科技团体发展规律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全面推进学会工作取得新进展。
    学会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学会工作的领导,确保学会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土建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以会员为主体的组织体制和民主办会的管理模式,用“大土木”的思想不断发展壮大学会组织,增强学会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学会人才技术优势和职能作用,推动活动社会化、国际化,进一步提高学会在学术上的权威性;建立和完善自主、自强、自律的运行机制,使学会成为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科技社会团体活动规律并与国际接轨的有一定经济实力、有较强凝聚力和活力的现代化科技群众团体。
学会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突破影响学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按“大土木”思想不断发展壮大学会组织。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有90多年历史,其前身是1912年成立的中华工程师学会。土木工程学会作为土木工程师的一个学会,以其土木工程本身的性质上来说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凡是用土、木、砖、混凝土、金属、塑料、玻璃等这些建筑材料组成的承重结构或者空间,都应该属于土木工程的范畴,可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当时学苏联的经验,将各专业分得很细,土木学会的内涵只剩建设部业务范围内的一些业务,所以中国土木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提出要求用“大土木”思想不断壮大学会组织。我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筹备领导小组注意到这个问题,按组织上搞“五湖四海”、“大土木”、学术上“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原则来推荐理事会候选人名单,成员中有建筑、市政、交通、铁道、航运、水利、地质等各部门的专家和领导代表。今后,我们仍然要按这个思想,发展与土木建筑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加入土木建筑学会,不断扩大会员的覆盖面。另外,要建立多元结构的会员制度,包括个人会员、事业、企业单位团体会员等,要求各理事所在的单位均成为团体会员。为会员服务应是学会的基本职责,要制定或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定期向会员征询意见和建议,接受会员的监督和约束。会员必须遵守学会章程,定期缴纳会费,积极参加学会活动,逐步改变会员与非会员无区别或区别很小的状况。进一步发挥联络员的作用,继续做好会员登记工作。
2、改革学会办事机构。
加强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的集体领导。理事会每年召开一次,审查和研究学会工作;常务理事会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各位理事担负着学会领导的重要职责,但极大部分都是业余兼职的,一定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要干实事,不图虚名。各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委员们,也要有团结奉献精神,将各自负责的工作搞好。
    学会办事机构的改革是学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学会秘书处的建设,秘书处要职业化,采用固定用人和流动用人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方式,建立精干、高效、高质素的工作人员队伍。学会秘书长按学会章程必须是专职人员,但要年轻化;学会专职工作人员逐步向选聘制或应聘制方向过渡,严格聘后管理和制定考核制度、奖励制度和辞退制度。学会的办公条件已有改善,办公地点从今年6月起由原来办公地点搬到广州市流花路中层里68号流花大楼9楼,办公室面积从原来的50m,增至150m,设有会议室。今后常务理事会开会及会员来学会联系工作均有自己的会议室和招待室,希望大家多回家看看。随着业务工作的发展,学会将根据工作需要还会成立各种工作机构,如咨询工作组、学术工作组、教育工作组、编委会等。
    3、树立经营理念,增强学会自立、自强的发展能力。
    学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群众学术团体,它没有上级和政府的财政拨款。学会的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学会理事会和秘书处的棘手问题。学会没有较充裕的资金,就会影响学会各项活动的开展,可学会又不能象企业和商家那样大力经商。这是一个矛盾,需要全体会员,尤其是理事会成员认真思考和妥善解决。学会一定要突出一个“学”字,这一点是不能变的,但应在坚持学会非营利性的基础上,树立经营学会的新理念,适应市场经济的形势,积累学会的资金,为学会自立、自强、持续发展奠定较为充裕的经济支撑条件。会费是学会的基础性收入,应严格会费收缴制度。目前学会对会员的收费是很少的,今后应对理事、常务理事的会费要加大,因为理事对学会的责任比普通会员要大,另外,学会要积极争取主管部门对学会委托任务和拓展职能的支持;还可面向社会多方面募集资金,接受捐赠。以上只是学会经济收入的一部分。学会经济收入的大部分应靠学会人才、知识密集型特色的充分发挥,学会要调动全体会员的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展示学会的实力和能力,加强自身的商业运作,从出版、信息、教学、技术、咨询等服务中获得商业利益,尤其是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是学会的特长之一,既可发挥学会专家云集的优势,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也可增加学会的经济收入。要广泛开展技术咨询服务,除了学会专职工作人员积极活动承揽任务外,还得靠团体会员单位和各位会员尤其是各位理事的大力支持,及时向学会提供信息、推荐和承接各类咨询项目。
    4、加强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会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权威性。
    提高学会活动尤其是要提高学术会议、学术期刊和科普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是学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学会的吸引力、凝聚力、确立学术权威性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学会争取每年主办一次大的学术交流会,各专业委员会每二年至少要开展一次大的学术交流活动。学会要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学会作学术报告和讲座。
    学会活动要多元化、社会化,学会可与主管部门合作,可与科研院校合作、可与兄弟学会、协会合作,可与大型企业合作、可与人文类团体合作,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学会要协助学会下属各专业委员会和我省地市土木建筑学会开展学术活动。学会每年将组织召开一次专委会、团体会员和地方学会工作会议,交流经验,商讨工作。
    要努力办好《广东土木与建筑》和《南方建筑》两本杂志,尤其是《南方建筑》杂志要下大力气将其办好。代表大会以后,学会将专题研究《南方建筑》的办刊方针和方向,努力将《南方建筑》办成华南地区建筑业的中心期刊之一。
    学会要鼓励会员和专家多写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办好两个杂志也是能更好地为会员提供发表论文的平台。继今年出版《广东建筑与设计》大型专刊之后,学会准备开始编辑《学会学术文库》,将各会员近几年来发表的优秀论文经过评选汇集起来正式出版。学会将配合广东省科协、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评选优秀科技成果奖、梁思成奖、詹天佑奖等活动进行评优工作,培养和造就广东的名牌工程和学术带头人。
    学会要发挥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机械、新材料的先锋作用,积极为科研院校、企业或会员个人的科技成果转化搭桥铺路。
    学会于今年六月十五日开始与广州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广东建筑信息网”(网址:www.gdbuild.com.cn),并将在8月1日开通。这样,学会可积极采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会会员之间的交流,学术信息的共享,提高学会机构的办事效率。
    5、进一步开展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活动。
    积极配合和完成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开展的活动及其委托的任务,积极与兄弟省市土木建筑学会联络,互通信息,学习他们开展学会活动的经验,尤其是“泛珠三角”的九个省区的土木建筑学会,今后更应加强联络,联合开展活动,为“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广东毗邻港澳,以前学会与香港工程师学会和澳门工程师学会互有来往,今后更应密切合作,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学会与港澳土木工程师学会的学术交流和上访将日趋频繁。同时,还要加强海峡两岸的交流。
    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以前是学会的一个薄弱的环节。今后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会员走出国门,请更多的外国专家来粤讲课,或者联合召开学术会议,推动学会活动的国际化。


 

版权所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内 邮编:100835

Email:Master@cces.net.cn

京ICP备150565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