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土木工程院士知名专家系列讲座
暨第八届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系列报道(二)
7月2日是2017年土木工程院士知名专家系列讲座暨第八届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第二天,这一天,结构与防灾、桥梁、岩土、力学与工程管理五个专题班同时展开。
一、结构与防灾专题分会场纪实
结构与防灾专题由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院长、先进技术与装备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朱宏平教授和暨南大学特聘教授、理工学院院长、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青海大学特聘教授马宏伟教授主讲,由徐赵东教授主持。
上午,朱宏平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地铁盾构隧道结构安全监测与安全”,报告列举了大量实例,一方面极大地引起了学员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员深刻地认识到地铁盾构隧道结构安全的重要性;朱教授从宏观到局部,从整体到局部,对地铁盾构隧道结构安全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进行了深入地阐述;最后,朱教授强调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多方法的综合应用。
朱宏平教授给结构与防灾方向学员做讲座
下午,马宏伟教授以“少量传感器下桥梁安全监测方法与工程应用”为题给学员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马教授通过将“人与桥梁比较”和“为桥梁号脉”赋予桥以生命,向学员提供了另一种角度来看待桥梁问题,同时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如何利用大数据方法把握桥梁的脉象和神经网络,极大地拓展了学员的知识面。报告最后,马教授结合自身专业告诫学员人生就如力一样具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大家具有指导意义和启发性。马教授的幽默睿智使整个报告过程非常轻松愉悦。报告结束后,学员们纷纷举手,踊跃提问,马教授对学员们的提问都进行了一一讲解。
马宏伟教授给结构与防灾方向学员做讲座
学员向马宏伟教授提问
二、桥梁专题分会场纪实
桥梁专题为90余名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工程师安排了4场报告,四位主讲专家分别为:同济大学葛耀君教授、上海市政设计研究总院邵长宇总工、同济大学孙利民教授和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李娜教授级高工。
上午的两场报告由刘钊教授主持。葛耀君教授开讲的题目为“桥梁工程技术创新和工程创造”。葛教授首先阐明了桥梁工程三个层次的核心技术:发明、改进和集成,并以桥梁抗风技术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接着,以15项IABSE国际桥协杰出工程获奖桥梁工程为例,生动地剖析了桥梁工程创新的三个途径: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法。最后,葛教授对桥梁工程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可以归纳为“长、特、超、多、全、可”。
葛耀君教授为桥梁专题学员做报告
随后,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邵长宇总工带来题为“组合结构桥梁——理念、技术及展望”的报告。邵大师首先介绍了混凝土结构桥梁和钢结构桥梁普遍存在的病害,以及组合结构桥梁的技术优势;并结合大量实际工程素材,深入分析了组合结构在梁桥、拱桥、斜拉桥和悬索桥中的应用现状和关键技术。最后,对组合结构桥梁推广应用的广阔前景进行了展望。
邵长宇大师为桥梁专题学员做报告
下午的两场报告由宗周红教授主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济大学孙利民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桥梁健康监测技术进展”。孙教授分析了桥梁健康监测的必要性,以及目前桥梁健康监测领域存在的机遇与挑战;以东海长江大桥等实际工程为例,重点向大家展示了新的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
孙利民教授为桥梁专题学员做报告
之后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李娜教授级高工主讲,题目为“大跨径公路桥梁监测系统的现状及挑战”。李娜教授级高工以自己多年丰富的工程经验,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大跨径公路桥梁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存在挑战。同时,为各位学员讲解了桥梁行业急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养和潜质,并鼓励各位学员努力提升自我,有所建树。
李娜高工为桥梁专题学员做报告
三、岩土专题分会场纪实
岩土专题报告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场专题报告,分别由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龚维明教授与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副主任冯世进教授带来。
上午,龚教授分别以“国内外桥梁基础进展”与“海上风电基础工程若干问题探讨”为题展开了两个专题报告。龚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桥梁基础的现状;然后从桩压浆技术、组合桩等方面向学员们介绍了桩基础;接着结合各工程实例为大家讲解了沉井、沉箱基础、地下连续墙基础与特种基础。在短暂的休息之后,龚教授又为学员们简要介绍了海上风电基础,分别从钢管桩土塞效应的影响研究、冲刷影响实验研究、循环加载的弱化影响研究与尺寸效应与组合荷载作用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最后,龚教授为各位学员补充介绍了复杂环境下深水基础承载行为演化与长期性能设计。龚教授一直与学员们保持互动,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使整个报告过程轻松而活跃。在报告结束后,学员们踊跃地向龚教授提问,龚教授都一一耐心地给出解答。
龚维明教授为岩土专题学员做报告
下午的报告由同济大学冯世进教授主讲,题为“垃圾填埋场中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及对策”。冯教授首先介绍了我们中国垃圾填埋场的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并解释由于发达国家的垃圾含水率远小于中国的垃圾,所以发达国家垃圾填埋场的处理方式在中国并不适用;再由浅入深地向我们介绍了填埋物的稳定问题和应对方法;特别介绍了填埋物的水、气控制技术;之后,冯老师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如何减少沉降所带来的影响,如何增加填埋场容量;以及如何处理渗滤液的渗漏和扩散的问题。最后冯教授对垃圾填埋场在环境岩土工程领域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总结。
冯世进教授为岩土专题学员做报告
冯教授报告内容贴近工程实际问题,丰富充实,生动详细,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在提问互动环节,冯教授详细耐心地解答了每个学员的问题。
四、力学专题分会场纪实
力学专题的第一天的报告在东南大学榴园宾馆第二会议厅举行,来自悉尼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的李见春教授做了给大家带来了题为“A Quest for a True Intelligent Civil Infrastructure”的学术报告。
李教授在智能材料和结构、结构健康检测等研究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李教授的循循善诱使原本高深难懂的学术报告变得轻松活泼,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提问。李教授的报告不仅是专业知识上的介绍,更穿插着许多值得思考的人生感悟。“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用知识。”,李老师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了研究创新的精髓,令人折服。
李教授为力学专题学员做报告
李教授和学员交流
下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钱征华教授作了题为“弹性导波及其缺陷检测的力学建模方法研究”的报告。钱教授长期从事压电声波器件、弹性波传播、边界元方法等领域的研究,理论功底深厚,深入浅出的向学员介绍了各种波在固体中的传导机理和相应的物理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工程实际中的损伤检测。学员们对钱老师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下积极和钱教授探讨交流,钱老师精确巧妙的点播,使学员们豁然开朗。“深厚的理论功底是科研的扎实基础”,钱教授就是这样的践行者,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
钱教授为力学专题学员做报告
随后,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的汪俊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题为“三维激光测量技术及其应用”的报告。汪教授的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化工、矿产、土木、文物等多个领域,丰富的工程应用案例使每个学员发出由衷的感叹,汪教授应用三维激光技术还原的诸如发电厂、南京长江隧道、波音747等三维结构物使大家仿佛置身科幻影院,汪教授的报告无疑是一场听觉和视觉的盛宴。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最需要的地方,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在这一方面汪教授为大家做出了表率。
汪教授为力学专题学员做报告
五、工程管理专题分会场纪实
在工程管理专题分会场上,香港理工大学的许智文(Eddie Chi Man Hui)教授、南京大学的黄贤金教授、东南大学建设与房地产系李德智教授分别带来了精彩的学术讲座。
上午,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许智文教授给我们带来题为“香港房地产发展: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讲座。
许教授为工程管理专题学员做报告
许教授从房价收入的比较讲起,介绍了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情况。上世纪香港房地产市场最高峰在1997年到1998年,而21世纪香港房地产市场全面超越97年的高峰,对于未来走势,许教授认为,应从长期和短期两个角度考虑,从长期来看,要预测房地产市场的周期和循环,从短期来看,应考虑波动和泡沫。接着,许教授就房地产市场周期的影响因素展开了深入的讲解,并为我们分析了资产泡沫的特点和由来。最后,许教授回到近几年香港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的问题上来,为我们解释了印花税等调控措施,并以香港太古城的发展为例,为学员具体介绍了开发项目的投资形式、业主形态等。在互动环节,许教授耐心回答了同学们有关房屋产权年限、消费者情绪量化、房地产泡沫等方面的问题,现场气氛热烈。
学员向许教授提问
下午,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不动产市场政策创新”的讲座由来自南京大学的黄贤金教授主讲。
黄教授从国内常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讲起,为大家分析了供给“迟钝”的土地调控机制,并且介绍了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土地供给侧改革的做法及特征。黄教授又利用供给弹性对土地供应政策与商品住宅库存的关系问题进行具体解构,他向学员深入分析了征地制度运行成本和征地制度改革、土地资金化和土地金融制度创新等问题。最后,黄教授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如何造就土地市场的韧性。黄教授认真谦虚的内在涵养博得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
黄教授为工程管理专题学员做报告
晚上,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建设与房地产系主任李德智教授以“国内外智慧社区发展前沿及未来展望”为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员们讲解了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理念。
李教授为工程管理专题学员做报告
李老师以日本、美国、新加坡为例,介绍了国外智慧社区的现状和特点,再以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国内省市为例,阐述国内智慧社区的异同;进一步分析了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包括恒大、万科、碧桂园等等)智慧社区建设的发展现状;最后,李老师对智慧社区的发展的三个方面:技术提升、基础设施、人文关怀进行展望,例如建立智慧社区认证体系,善治国内智慧社区等等。讲座现场气氛轻松而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