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世界工程建筑结构新理论,享有“预应力混凝土先生”、桥梁专家美誉的一代土木工程大师--林同炎教授,于2003年11月15日在美国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
林同炎教授1912年出生于福州,1931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后去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深造,1933年学成回国。曾任成渝铁路桥梁课长、滇缅铁路设计主任等职。1946年被聘为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系主任,定居美国。后被该校聘为终身荣誉教授。1967年当选为美国工程研究院院士。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林同炎教授对大跨度桥梁、高层建筑和抗震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有独创的见解、独特的风格。他是当今预应力混凝土理论和设计的权威,曾荣获美国和国际土木工程界颁发的多种奖励和奖状,包括美国总统里根在白宫为其颁发的国家科学奖。他设计的工程遍布世界各地,从巧夺天工的台北关渡大桥,到巍然矗立于地震废墟中的尼加拉瓜美洲银行大厦,从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赛马场屋顶到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的旧金山莫斯康地下会议中心,从新加坡的桥外单柱斜拉桥到仅有4根柱子支撑巨大屋顶的波多黎各双曲线抛物面壳顶结构的体育馆等,都是他的杰出创作。此外,他学术成绩斐然,出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等多部著作,发表100多篇研究性论文,在世界工程界有很高的学术与技术影响。其中《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先后在世界多个国家翻译出版;在论文《直接弯矩分配法》中提出的计算方法,被称为“林氏法”。
林同炎教授主张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大胆创新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走创新的道路。他曾建议在白令海峡修建联接美国和前苏联的和平大桥,在直布罗陀海峡修建跨海大桥,得到了国际工程界的赞誉。他认为规范不是枷锁,不是不可以改变的禁地。他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一书的扉页上写道:“献给不盲从规范而寻求利用自然规律的工程师”。
林同炎教授热爱祖国,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发展和统一。他将名字“林同棪”改为“林同炎”,他说“去掉木字旁好,是茅以升老师提示我改的;既好懂,又代表炎黄子孙。”1979年,我国刚刚改革开放,林教授就回国考察、访问。 1992年,林教授在北京创立林同炎中国公司,他说:“办公司的目的主要不是赚钱,而有三个目标:对祖国做贡献;引进新技术和培训人才。”林同炎教授抱着引进先进技术,培养优秀人才,为祖国做贡献的宗旨,多次返回祖国,开展工程咨询活动,提建议、作报告,宣传技术创新理念。曾受到江泽民、朱镕基、丁关根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他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组织咨询公司,开展设计咨询;在北京、南京等地举办学术报告,激励工程技术人员大胆创新,实现我国土木工程的飞跃发展,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他回国作报告、提建议的所有费用,都是自己筹措,表现了一名老科学家热爱祖国的无私情怀。林教授是首倡开发上海浦东计划的第一位外籍华人,为浦东的开发、经营献计献策,并提出了跨越黄浦江的大桥设计方案,上海媒体报道称他为“我们不会忘记你的”人。
林同炎教授的去世,是世界土木工程界的损失。土木工程界的后来者,要学习他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和爱国热情,为祖国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勤奋学习,努力奋斗。
再一次深切缅怀林同炎教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2003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