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沧新城综合交通枢纽工程

【打印本页】

来源:基金奖励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4-10-16


一、工程概况

海沧新城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位于厦门市海沧区,是福建省首个以复合型立体公共交通为主体的、以“交通枢纽+商业中心+保障租赁+开放空间”的社会公益性兼容商业经营性运作模式的现代化交通枢纽综合体。

项目总占地37218m2,总建筑面积 188363m2,地下3层建筑面积 约91363m2,地上部分建筑面积约97000m2,其中交通枢纽站 36000m2,保障性租赁住房15000m2,商业16000m2,办公30000m2。项目主要由综合楼、办公楼、宿舍楼、车辆检修地沟、地下室组成。综合楼为综合体的裙房,共4层,主要包括长途客运站、换乘大厅、商业等功能;办公楼为22层高层建筑,将打造建设与交通产业园;宿舍楼为 16层高层建筑,将作为厦门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地下设3层,地下1层为公交枢纽站、出租车营业站及与轨道交通的换乘大厅,地下2层、3层为社会车辆停车场及设备用房。

项目共设置1236个停车位。其中地面一层可容纳66台长途客车;地下一层建设了64个公交车位;地下共1106个小车停车位。建设充电桩75枪,可服务于海沧区纯电动出租车及网约车,实现公交场站充电桩资源复用。车辆检修地沟为一栋单层独立建筑,作为交通枢纽站车辆维修配套工程。

项目集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出租车、“P+M”社会停车(即换乘停车场)及轨道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功能创新、综合交通协调、构建绿色出行方式、落实“双碳”目标、促进城市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带动了区域发展和城市空间、功能的更新和提升,促进了城市公共交通由单一交通功能向综合开发建设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转型升级,推动了综合性交通枢纽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工程于2017年3月开工建设,2021年10月开通运营,总投资7.9 亿元。

 

二、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

1.项目在传统TOD模式以公交场站与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基础上融入长途客运站综合开发,将交通辐射范围从城市内扩散至全省以及全国,建设市内公共交通与市外国家公路交通网相结合的新型TOD模式,成为区域性的交通枢纽综合体。

2.设置“P+M”换乘停车场,由于厦门市是以厦门岛为核心的环岛型城市,进出岛交通压力以及岛内本市交通压力巨大,“P+M”换乘系统可以实现海沧区私家车的高效换乘,实现车辆高峰时期的截流,缓解岛内交通压力,构建绿色出行方式,促进实现“双碳”目标,项目共设置换乘车位1000余个,将成为全市范围内的“P+M”换乘系统组网中的重要节点。此外,本项目融合了长途汽车、公交、出租车与轨道交通的换乘,大大增加了换乘的可靠性、多样性和便捷性。

3.项目中的5G+C-V2X车联网技术及5G+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应用作为交通运输部的“厦门城市公交综合智慧系统科技示范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城市级车路协同及数字化智慧出行示范平台项目”试点项目,为以上国家示范项目的实施提供抓手、经验和成效,同时为海沧新城综合交通枢纽的交通运营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赋能。

4.多元化交通体系和多样化城市职能激发城市活力,项目形成了以长途客运站、公交场站、出租车运营站、轨道交通站与“P+M”社会车辆停车场组成“五位一体”的多样化交通体系,车行交通流线与人行交通流线立体交叉,错综复杂。融合了大型商业综合体、高层办公、保障性租赁房等城市部分职能,促进海沧新城、岛内外以及市外大量人流快速便捷地流入与流出,激发城市活力。

5.项目率先采用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可回收锚索+钻孔灌注桩基坑围护结构,全面采用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率先采用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梁技术,创新采用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率先引用基于 BIM 的管线综合技术,创新采用高压扩大头锚杆抗浮技术等创新技术,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为类似项目施工提供了借鉴经验。

6.项目总结形成了《复杂城市环境下多层次地下空间结构施工关键技术》,解决了工程地下规模大,且轨道贯穿建筑,施工难度高,地质环境差,结构体系复杂等技术重难点,为城市复杂环境下综合枢纽的施工提供了一套既安全可靠又经济适用的施工方法和管理理念,丰富了我国城区地下空间结构施工的施工技术体系,也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城区地下空间结构施工的经济性。本工程建设过程中,共形成和采用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三、获奖单位

厦门公交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厦门公共交通场站有限公司

厦门公交集团掌上行科技有限公司


四、推荐单位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分会


 

版权所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地址:北京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内 邮编:100835

Email:Master@cces.net.cn

京ICP备150565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