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工程师工作委员会

港珠澳大桥建设理念与创新实践 ——第七期土木大讲堂在京顺利召开

【打印本页】

发布日期:2016-12-12

2016年123日,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总工程师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学术性公益讲堂“土木大讲堂”在北京隆重召开。“土木大讲堂”是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总工程师工作委员会打造的建筑业精英思想、技术、管理交流互动平台。旨在充分发挥行业学会的专家资源优势和互联网的智库集散中心的作用,对中国建筑业企业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难点问题以及破解方法进行探讨,并通过交流碰撞绽放智慧的火花,为中国建筑业的强大提供智力支持。


本期大讲堂会特邀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教授做题为“港珠澳大桥建设理念与创新实践”,100余位来自建筑企业高层管理者、总工程师、行业专家、知名院校学者教授汇聚一堂。国家建设部原总工程师许溶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总工程师工作委员会顾问杨嗣信,总工程师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城建集团总工程师张晋勋,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总工程师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怡厚教授,中建股份总工程师毛志兵等多位行业专家出席,会议由总工程师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住总集团总工程师杨健康主持并做嘉宾介绍。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海域,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工程全长约55公里,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海中桥隧主体工程; 二是香港、珠海、澳门三地口岸;三是香港、珠海、澳门三地连接线。其中, 海中桥隧主体工程由三地政府共建共管,其范围起自珠澳口岸,终于粤港分界线,长约29.6km,采用桥—岛—隧集群方案,包含约6.7 km沉管隧道和22.9 km跨海桥梁,为实现桥梁和隧道转换, 隧道两端各设置一个海中人工岛。报告开始,苏权科教授从港珠澳大桥的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以及施工与建设管理技术三个方向展开讲解。


港珠澳大桥开工典礼时,遵照国务院对项目提出的希望,经三地政府同意,管理局确定了目前的建设目标是:建设世界级的跨海通道,成为地标性建筑,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为达到建设目标,针对项目特点,逐步形成了四个建设理念,以指导工程实践:

一是全寿命周期规划,需求引导设计:项目规划不仅考虑建设期需求,更要充分考虑运营管理、维护保养需求,保障整个工程在120年全寿命周期内,结构功能满足使用要求且成本最低。二是工厂化、标准化、大型化、装配化:大面积推行“工厂化生产、机械化装配”的建设思路,化水上施工为陆域加工制造,把工地变成工厂,把构件变为产品。充分保证大桥建设质量和耐久性。三是立足自主创新,整合全球优势资源:充分利用港澳地区国际化平台,整合全球优势资源,为本工程服务, 提高行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四是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平衡好质量安全、生态环保与工程建设、项目运营之间的关系,建成世界一流的桥隧工程和绿色高效的交通通道。

随后苏教授介绍了港珠澳大桥的总体设计、沉管隧道工工程、人工岛工程以及桥梁工程,桥梁景观设计的共同主题也体现了港珠澳大桥的美好愿景:齐心协力,扬帆远航。


最后苏教授从专用技术标准体系、技术难点与创新、新材料新产品开发以及大型外海施工装备研发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港珠澳大桥的施工与建设管理技术。在与会专家共同关注的技术难点与创新部分,苏权科教授重点介绍了深埋沉管隧道设计施工技术、外海人工岛设计施工技术、海上装配化桥梁建设技术、全生命周期的耐久性设计施工技术以及海上桥、岛、隧工程防灾减灾技术。其中详细介绍了港珠澳大桥全生命周期的耐久性设计施工技术。通过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与监测关键技术、实际环境与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与在设计技术、结构体系设计、可维可达设计、全生命周期设计、钢结构耐久性保障等关键技术的介绍,阐述了设计阶段实现港珠澳大桥120年使用寿命保障的具体工程措施。

来自工程建设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认真聆听、记录,并不断响起热烈的掌声,向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表达钦佩和敬意,大家都为中国从此成为桥梁大国而自豪。会议结束前多名嘉宾与苏教授交流互动,苏教授一一解答。


会后苏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征程还在继续,跨越伶仃洋的蓝图正逐步变为现实。未来的路还很长,也并不轻松。全体建设者必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风险意识,扎扎实实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真正把大桥建设成百年工程!

“聚焦行业热点,荟萃专家观点,打造行业智库,构建交流平台,传播创新理论”,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土木大讲堂!

 

版权所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京ICP备150565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