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

全国钢结构住宅发展高峰论坛在包头圆满落幕

【打印本页】

发布日期:2016-06-20

       2016年6月17~18日,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钢结构专业委员会、《建筑结构》杂志社主办,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建筑结构》杂志社、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全国钢结构住宅发展高峰论坛在包市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近400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6月17日上午8:30大会正式开始。开幕式由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建筑结构》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王学东主持。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许怀云,包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廉东,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主任张军,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任庆英,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强跃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欢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孙克放,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郝际平,内蒙古科技大学副校长李斌,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结构总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钢结构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立军,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熊衍仁等。

                                   

         张军主任在本次大会上做了精彩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大家上午好!

在绿意盎然、花团锦簇的初夏时节,“全国钢结构住宅发展高峰论坛”在美丽的“草原钢城”包头隆重召开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不辞辛劳、百忙中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和与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诚挚的问候!

我国是钢铁大国,钢产量已经20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十二五”期间,由于钢产量增加过快,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及《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从2016年开始,在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基础上,消化部分过剩产能,推广钢结构在建设领域的应用,提高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建设领域钢结构使用比例。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钢结构住宅是未来钢铁行业的主要增长点。

我国钢结构的整体技术已处于国际水平,产业规模全球第一,但建筑领域钢结构用钢量仅占我国粗钢产量的5%~6%,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水平。可见在我国钢结构建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一直是高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必然带来行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钢结构行业是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是消耗钢材主要的产业之一。同时,钢结构的应用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方式,钢结构建筑占比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钢结构是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形式和发展方向,这一选择将有利于化解钢材产能过剩,促进传统建筑业产业升级。

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领导下推动住宅工程发展的事业机构。委员会的核心工作是“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交流技术,推广经验”,肩负着推进住宅工程科技进步,组织评审、鉴定和推广工作。委员会将继续搭建各种平台,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


      6月18日上午,会议组织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万郡·大都城项目工地和样板房。该项目完全采用杭萧钢构钢结构住宅体系,具有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抗震性能优、施工精度高等优势。项目建筑面积近100万m2,绿地率达35%,建筑层数介于22~33层之间。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抗震、节能、低碳、环保的绿色住宅样板工程。经过实地考察和现场有项目部技术人员的耐心讲解,参观人员对该钢结构住宅项目的结构体系和各细部做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为钢结构建筑市场发力提供了绝佳契机,而且国家政策支持也已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要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从发展趋势看,钢结构住宅是未来钢铁行业的主要增长点。本次会议的召开恰逢其时,会后,参会代表普遍反映会议报告质量高,对提高我国钢结构住宅的设计建造水平、推动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版权所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京ICP备150565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