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外高桥港区四、五期工程
|
一、工程概况
上海港外高桥港区四、五期工程地处长江口南支南港南岸的五号沟地区,所在地行政隶属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东镇。港区北面与长兴岛隔江相望,西北与外高桥造船基地相距约300m,东南为五号沟沟口,距吴淞口灯桩约14.5~15.5km。岸线长2360m,共布置7个集装箱干线船泊位和4个驳船泊位,外四期和外五期的码头之间留有210m口门,供长江驳船进出,设计年吞能力合计为400万TEU。 其中,外四期岸线总长1250m,陆域纵深约1200m,陆域总面积162.8万m2;建设有4个第四代集装箱船泊位(码头结构和装卸设备等兼顾第五代以上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的靠泊)和2个长江驳船泊位(内侧),设计年吞吐能力180万TEU。外四期工程于2000年3月开工建设,2003年1月建成投入试生产,2003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工程概算总投资为28.3亿元,竣工决算为25.7亿元。外五期岸线总长1110m,陆域纵深约1220m,陆域总面积162.9万m2;建设有3个第四代集装箱船泊位(码头结构和装卸设备等兼顾第五代以上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的靠泊)和2个长江驳船泊位(内侧),设计年吞吐能力220万TEU。 外五期工程于2003年3月开工建设,2004年12月建成投入试生产,2005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外五期工程概算总投资为27.5亿元,竣工决算为22.8亿元。 二、新技术应用与科技创新 (1)港区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世界港口逐渐向资源配置型港口发展的趋势以及港口物流服务也在不断扩展新领域的因素,其总体设计创新了现代港区功能模块横断面布置模式,创新了港区的科学布置与港口高效率运行的生产系统能力不平衡配置模式。港区总平面(陆域、水域)布置科学合理。陆域总平面布置避开了原有港口建设中利用泊位自然分区的方法,而采用按功能分区的先进设计理念。在码头设计中建立了码头虚拟仿真模型,使得码头结构建造过程呈现三维动态显示,通过仿真试验研究提出最优的设计方案。通过人机交互技术,实现了虚拟环境下码头总体布局的参数化仿真。提出了集装箱船舶柔性靠泊通过能力评价方法。 (2)大面积粉细砂吹填成陆快速地基加固技术:为了解决饱和疏松细砂地基和浅层欠固结吹填软土层的地基加固问题,在原有强夯理论和振冲理论的基础上拓展,不但开发了低能量强夯方法,而且将无填料振冲从中粗砂的加固范围拓展到粉细砂,并应用了双机联振的施工方法,实现了快速加固软弱土层的目标,满足了港区地基的技术要求,为滩地地基处理提供了一条很好的经验。 (3)半刚性基层沥青铺面结构在集装箱港区道路的应用:缩短了工程建设周期,改善了港口外观全貌,减少了港口大量流动机械轮胎磨损,避免了铺面使用期维修对港口正常营运造成的影响,降低噪声、粉尘及白光反射污染,提高作业人员舒适感,提高港区作业效率和环境水准。 (4)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集装箱码头上研究与应用:水工码头面层容易产生龟裂现象,聚丙烯纤维掺入混凝土中可以对混凝土的基体产生增强、增韧、阻裂等效应,辅助以抬高面层钢筋的方法,从而增加码头面层混凝土的黏合连接性和混凝土的强度和抗冲击、耐疲劳等性能,改变了混凝土脆性易开裂的破坏形态,在疲劳、冻融等因素作用下提高了混凝土的耐久性,延长了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5)带攀梯防冲板鼓型橡胶护舷在集装箱码头上的研究与应用:在码头前沿鼓型橡胶护舷的防冲板后设置爬梯,其形式的改进,既具有攀登功能,又不易被靠泊的船只撞坏,使用安全可靠,保证高、低水位均可使用。 (6)在码头作业中运用了智能模糊控制理论,提高了生产效率。 (7)在世界集装箱码头中首先研究采用双40英尺岸桥。通过大量严谨、科学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解决了包括双40英尺岸桥配置与码头装卸系统的匹配及相关装卸工艺研究,双40英尺岸桥与码头承载能力匹配的研究等问题。 (8)在集装箱港区首次采用无线数字集群通信技术。 三、工程获奖
"外高桥集装箱码头建设集成创新技术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 四、获奖单位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