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
来源:发布时间:2008-12-11
|
一、工程概况 淮河入海水道是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及淮河下游地区防洪标准,治理淮河的骨干工程,是新开辟的淮河直接入海通道。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扁担港入黄海,全长163.5公里。工程为I等(大型)水利工程,内容包括河道开挖和堤防填筑,建设二河、淮安、滨海、海口四大枢纽和影响工程等,移民6.3万人,征地6.8万亩。 河道工程为开挖南、北泓道,并分别填筑南、北两条I、II级堤防,堤距约600m;二河枢纽建有泄洪闸一座;淮安、滨海枢纽分别为淮河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通榆河交叉建筑,各建一座“上槽下洞”式立交地涵;海口枢纽建有南、北两座泄洪闸;淮阜控制建有两座排涝调度漫水闸。主要工程量:挖填土方1.34亿m3,混凝土69.52万m3,砌石37.64万m3。工程总投资41.17亿元,1999年开工,2003年6月完成主体工程,2006年10月通过竣工验收。 二、新技术应用与科技创新 该工程于2003年7月淮河流域特大洪水期间(自1954年至2003年最大洪水)发挥了巨大作用,行洪33天,泄洪44亿m³,免灾效益27.68亿元,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2007年淮河百年一遇大水,作用预计将更为显著。 1、该工程行洪方式上由漫滩改为泓滩结合,河道占地由宽2.5km减为700m;减少工程占地20多万亩和移民14万人,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对工程所在地区的负面影响。 2、系用“上槽下洞”式大型立交结构解决了与京杭运河和通榆河的交叉解决了行洪与调水、航运的矛盾,提高了安全保障。 3、解决了平原地区软基高承压水深基坑开挖、深淤土地基筑堤和和大体积薄壁混凝土防裂等关键技术问题。滨海、淮安两大立交地涵地基施工采用明开挖方式,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特点,采用防渗墙截渗、深井多层土联合降水以及施打越流潜井等方法,有效解决了超深基坑排水、支护和相邻大型水工建筑物的稳定。 淤土段共有13座穿堤建筑物。其中,4座深淤土地基上的建筑物,在国内水工建筑物中首次应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加固法进行基础处理,达到了水工建筑物对总沉降量和不均匀沉降量的严格要求,并有效防止了堤防沉降与穿堤建筑物地基之间产生脱空现象。 该工程提前两年半完成主体工程并提前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地使洪泽湖及淮河下游地区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工程设计中很好地考虑了环境保护,解决沿线140多万人饮水和1700余平方公里区域排涝问题。 三、获奖单位 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管理局,淮河水利委员会治淮工程建设管理局,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水淮河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