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
来源:发布时间:2008-12-08
|
一、工程概况 为彻底解决长江口拦门沙滩顶水深不足,打通严重制约长江三角洲及上海经济发展的瓶颈,经国内三代专家学者近50年研究并经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工程分三期进行,目标航道水深分别为8.5m、10.0m和12.5m。 该工程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抓住长江口总体河势相对稳定的有利时机,建设南、北导堤和丁坝等整治建筑物,通过整治工程稳定目前的优良河势,发挥导流、挡沙、减淤的功能,为深水航道开挖和维护创造良好条件,通过疏浚开挖形成并维护深水航道。 一期工程由长57.77km、水深8.5m航道以及深水航道两侧南北导堤整治建筑物工程组成。 一期工程整治建筑物主要工程结构和规模为: 1.北导堤结构为袋装砂堤心模袋混凝土压顶钩连块体护面斜坡堤,堤长27.89km(包括老堤修复段、试验段和导堤)。过渡段及超前护底软体排2.11km。 2.南导堤结构为半圆体堤,堤长30km,过渡段及超前护底软体排1.00km,分流口南线堤1.6km和潜堤3.2km。 3.丁坝10座总长11.19km,主要结构形式为抛石斜坡堤。 4.主要实物工程量:护底软体排5816182平方米;袋装砂堤心191808.86立方米;反滤布375367平方米;安装半圓体4160个;制安钩连块体308577个;拋填石枓168.2万立方米;现浇模袋混凝土72248立方米;预制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58.2万立方米;削角王字块952个;倒T型块111个;灯桩17座。 二、新技术应用与科技创新 1.设计和科研方面 (1)在近50年来观测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长江口拦门沙航道演变规律与深水航道整治方案”的研究,为工程立项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研究成果获“1999年交通部科学技术一等奖”。在工程实施中,公司继续参与和组织科研单位深化对长江口河势的研究和工程与河势相互作用的现场观测方面取得一系列新的重要成果,为确保河势安全和工程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2)从日本引进了力学性能优异、抗波浪能力强、延米造价较低和施工期稳定性好的半圓体结构堤身,结合本工程在设计计算方法和结构设计上又做了较大改进,解决了长江口地基软土层的承载力小的难题,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工程投资。 (3)研制开发了适用于长江口底质及水流条件的护底软体排结构。堤身建造在该软体排上,开发了软体排土工织物材料新品种,如230g机制布和150g无纺布通过针刺复合工艺制成的380g复合排体布。开发了“土工织物充填砂袋”、“砂肋压载软体排”、“混凝土联锁块压載软体排”等,在一期工程中成一功应用,并获国家专利。 2.施工方面: (1)在水运工程中首次全面在平面和高程采用全球卫星GPS-RTK定位控制技术。攻克了三维坐标转换及陆-水远程高程传递等技术难题。 (2)应用新型土工织物制作软体排,开发了从材料设计、排体设计、排布加工、专用施工船舶、定位铺设工艺直至质量控制的标准和验评方法在内的护底软体排设计施工成套技术。研发的软体排铺设船为世界首创。软体排铺设工艺和设备获上海市2001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3)开发了座底式大型水下基床拋石整平专用船,大大提高了在恶劣水域条件下整平作业效率,取消了繁重且效率低下的潜水作业,均属世界首创,获得国家专利。 (4)开发了半圆体堤身结构,设计施工全套工艺技术,为国内首创。 (5)开发了无验潮水下地形测量技术,该系统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水下地形测量的效率。 (6)开发了双层袋装砂与无纺布倒滤层水上复合施工新技术。提高了效率和工程质量。 (7)研发了一批适应长江口水域的高效、优质、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大型专用船机设备,如大型水下抛石整平船、铺排船和袋装砂充灌船。 (8)编制了该工程专项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9)多项创新技术现已在洋山港工程、东海大桥工程、杭州湾大桥工程、黄骅港防沙堤工程等推广应用。 三、获奖单位 长江口航道建设有限公司 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 上海航道局 中港第一航务工程局和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联营体 中港第三航务工程局和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联营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