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轨道交通12号线工程
一、工程概况
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是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纵贯中心城区西南至东北向的主干线,串联了大型居住区、综合开发区、核心商务区和旅游商业区等重要区域,基本上与所有运营线路(5号线除外)实现换乘,发挥出极强的换乘功能,开通运营三年多来连续多次获得乘客满意度评价第一名,被誉为“换乘之王”。
线路始于金海路站,终至七莘路站,全长约40.4km,设32座车站(13座与既有线换乘,6座预留换乘条件)、金桥定修段和中春路停车场,设长青路主变、巨峰路主变分别与13、6号线共享,设中山北路控制中心与8、10号线共享。车辆采用6节编组A型列车、设计最高运行速度80km/h、设计最大行车密度每小时36对。
针对长距离穿越高密度历史悠久保护建筑群,建设轨交枢纽结合型超深、超大地下综合体,在既有运营轨交高架线路下施工车站基坑,既有轨交换乘枢纽站不停运改造等方面的重大挑战,项目在设计理念、技术集成、理论仿真、工艺装备、软件研发等方面形成了技术创新并应用于工程实践。
工程于2008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2015年12月19日运营通车,总投资364.8亿元。
二、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
1.首创超长距离穿越历史悠久保护建筑群的超微环境影响控制技术体系,发明了新型抗剪缓凝砂浆材料及盾构进洞抗风险装置,实现推进过程中地表沉降毫米级控制,带动城市轨道交通穿越各类建筑施工技术的整体提升。
2.首创既有轨交结合型超深超大地下综合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基于数据融合理念的深基坑工程多参数预警技术、承压水"隔—降—灌"综合管控技术及设备系统、支撑体系稳定性控制技术、与超高层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技术,为今后深埋车站施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也使我国深基坑风险控制技术的发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3.面对早期车站未预留换乘条件、车站无法中断运营导致的方案选择受限以及站内大客流造成施工要求严苛等困难,构建了集土建实施、机电改造、客流组织为一体的换乘枢纽站不停运改造技术体系,最大限度降低既有站改造工程对社会的影响,为后续轨交车站的改造探索了新的方法、技术和手段。
4.首创围合运营轨交高架立柱的基坑设计施工技术,开展了四周卸荷的墩柱承载力影响和变形控制研究,优化了小角度MJS工艺,研发了浅层松散土层旋喷桩技术,为同类型项目施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5.首次在地铁实现发电规模达到1.91MWp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研制了35kV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实现了正弦交流电同步汇入电网,空载损耗和空载电流较国标降低60%以上。
6.实现了基于轮轨关系的减振降噪技术有效匹配。首次系统化地将预制装配式钢弹簧浮置板、降噪型车轮及轨道精调技术应用于地下线路,大幅度提高了轨道平顺性,降低了振动噪声水平。
7.首次在地铁建设的前期规划、设计、施工及运维等全寿命周期中应用BIM技术,构建了基于BIM技术的建设管理平台,研发了配套的建模插件,提升了建设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获奖情况
1.“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扩建型轨道交通枢纽站超深基坑工程安全和环境安全双控技术”获得201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3.2017年度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4.2015~2016年度上海市市政公路行业协会上海市市政工程金奖。